第十八章 饑荒之始

至於整個愛爾蘭,包括都柏林在內的城市似乎都不是很重要。

“弗蘭茨大公,如果愛爾蘭不想吃土豆了,也許他們可以選擇種小麥、玉米、紅薯、水稻之類的東西。

哦!對了木薯也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弗蘭茨大公木薯在納米比亞的種植非常成功。

當地的土著人看到我們的人吃下木薯沒有任何不適都認為我們的神要強於他們的神,信徒的發展十分迅速。當地幾個主要的部落都已經皈依教會,總人數也從200人變成了現在的十萬人...”

顯然勞舍爾大主教同樣不關心愛爾蘭人的死活,相比之下他對納米比亞地區新增的土著信徒更感興趣。

“大主教,愛爾蘭島上的土地十分緊張,如果不種土豆恐怕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人。”

“弗蘭茨大公,您不必擔心,到時候他們會去礦山、工廠、或者隨便什麼地方用其他方式生存下去。您這麼聰明的人,難道還不知道農民想要活下去不止有種地這一條路嗎?”

勞舍爾大主教並不是完全不知道民間疾苦,但是這些年在維也納的耳濡目染,讓他相信選擇永遠比困難多。

奧地利帝國經濟在弗蘭茨的干預下相比歷史同期有了巨大進步,而維也納作為帝國的中心這種進步尤為明顯。

所有的人似乎都得到了溫柔以待,飢餓似乎已經遠去了,因為就連1838年那樣的大饑荒維也納也沒有出現成群結隊凍餓而死的人群。

比起什麼愛爾蘭,勞舍爾大主教更關心中美洲,弗蘭茨大公騰籠換鳥的政策將當地的原住民幾乎掏空,而為了填補這個空缺,教會不得不從其他地方調人。

而奧地利帝國國內的形勢一片大好很少有人願意離開,哪怕要去海外發展也會優先選擇西非之類的皇室殖民地,畢竟內來塔尼亞地區的奧地利人幾乎都是海外開發公司的股東,為自己打工當然更有動力一些。

“大主教,您似乎根本不關心愛爾蘭的那些天主教同胞們。我之前跟您說了英國人不許愛爾蘭人經商,當地也沒有足夠多的工廠能吸收這麼多人做工..”

弗蘭茨有些不滿,眼前這個神棍明明連遠在奧斯曼的亞美尼亞人都要援助一下。為什麼對愛爾蘭人卻如此冷漠呢?

“弗蘭茨大公,您之前提到路易·巴斯德拒絕您的邀請時說過的一句話。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籍。

其實我們教會也是一樣的,如果那些愛爾蘭人在奧地利的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是奧地利帝國的臣民,那麼教會責無旁貸,一定會盡心竭力地幫助他們。

但是愛爾蘭在英國,愛爾蘭人是英國人。我是奧地利帝國的宗教領袖,拿著帝國臣民的捐贈去拯救敵國的子民恐怕不太合適吧?”

弗蘭茨聽後滿頭黑線,之前只以為勞舍爾大主教是神棍而已,但現在才知道原來他是一個自作聰明的神棍。

“大主教,教會的義務除了敬拜上帝,更應該向世人傳播福音。這個福音可以是上帝的,當然也可以是奧地利的,或者是哈布斯堡家族的。”

弗蘭茨的話勞舍爾大主教當然聽得明白,但他還是無法理解向那些愛爾蘭人示好有什麼用?難道奧地利帝國還能在英國本土的旁邊割一塊地不成?

其實弗蘭茨的做法和優待戰俘的做法是異曲同工之妙,畢竟資本無國界,資本家們打輸了,大不了從英國跑去美國。

但是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真正在戰場上死磕的都是些平民百姓,他們或是出於愛國,或是被逼無奈,或是要維護世界和平,或是要為自己的國家犁取土地,或是要建立*****,總之統治者都會得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正確的。

弗蘭茨現在要做的便是從根本上瓦解英國人的戰鬥力,愛爾蘭人正是最好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