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期 作品

第六十八章 試點教育(N)

在蒂羅爾地區六年來的試點教育經驗告訴弗蘭茨,想要解決教育,先要解決經濟問題,其中的重點是普通人的溫飽問題。

其實在因斯布魯克絕大多數人是不用為吃不上飯發愁的,但是人這種生物永遠是好逸惡勞的,總是有人想不勞而獲。

而且這種人的嗓門往往很大,讓人容易誤以為他們才是主流。對於這種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嚴從快處理,否則一旦讓他們聚集起人群事情就會變得很難處理。

經過長期的實踐,教會和教師都發現,供給免費食物這個措施是弊大於利。貪汙剋扣的案子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一個學校十四個孩子在一個月內吃掉25噸麵包的情況。

也就是一個學生一個月要吃下1.78噸的麵包。哪怕是沒有任何休息日,每天在學校吃兩頓飯,每頓也要吃下60斤的麵包才行,而這重量幾乎與當時兒童體重相差無幾。

限制固定飯量也不可取,同樣身高同樣體重的學生飯量也不同,可能一個餓得走不動路,另一個撐得夠嗆。

而所謂的適度調節,那就是給比較能吃的學生多加一些飯菜的做法,同樣不可取。因為這又涉及到了公平問題...

而且從大量的反饋來看,負責基礎教育的底層工作者們普遍覺得全民義務教育是對國家有限資源的一種浪費。

作為一個後世人當然知道這群人的觀點是錯的,但是結合時代背景和奧地利帝國特殊國情有目的地篩選勢在必行。

首先,為了儘可能地普及教育和推廣德語,小學四年義務教育是必需的,同時為了增加人口素質和挑選人才,中學四年要加強獎懲機制,末位淘汰和擇優取士相結合。

該怎麼做呢?發錢!沒錯,就是經濟學家口中最不可取的做法。

奧地利帝國所有小學,除去休息日和假期,一年上學的時間一共是186天。每三十天補貼一弗羅林現金和一弗羅林預期鈔,這樣一個孩子一年就可以領到十二弗羅林的補貼。

其中的預期鈔是暫時無法使用和兌換,需要等孩子完全全部四年學業才能兌換,四年二十四弗羅林預期鈔,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還是不願意放棄這種收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