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三百六十七章 知識框架

  “從宋代開始,建陽就成了當時三大刻書中心。建陽縣麻沙、崇化兩鎮,居民多以刻書為業,有‘圖書之府’之稱,刻本稱‘閩本’,‘建本’或者‘麻沙本’。”

  “朱熹《嘉禾縣學藏書記》稱:‘建陽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可見建陽雕版印刷的繁盛。”

  “麻沙刻本的質量雖不及餘杭和蜀都精良,但數量卻居全國第一。

  “因此南宋著名的文人,岳飛的後代岳珂曾言:‘建陽書肆,方日輯月刊,時異而歲不同,以冀速售。’”

  “那個時候所用的紙張,就是邵武、三明、延平各縣所產竹紙,也是當時全國竹紙生產中心之一。”

  “雖說麻沙本比較粗糙,算不上善本,但由於竹紙便宜,書籍成本低,所以為一般貧苦讀書人所歡迎,起到了廣泛印刷書籍和文化普及的作用。”

  “而更關鍵的是,這項優勢讓閩人一直延續了下來,從宋到明清時期,一直如此。”

  “不過地點也在逐漸變化,從最早的建陽,逐漸轉移到了連城四堡。”

  “明清時期,四堡曾與京城、漢口、滸灣齊名,並列為我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明朝四堡雕版印刷書籍有‘發行半天下’之譽。”

  “而京城、漢口、滸灣三地的雕版印刷遺存,後來已蕩然無存,只有四堡成為全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雕版印刷遺址。”

  “雕版印刷的發達也和當地盛產優良竹紙有關,除經史子集讀物外,四堡雕版還有閩西各縣方誌、名人著作,如李元仲《寒支集》、楊瀾《臨汀匯考》、郝鳳升《九龍詩刻》等。包括當時禁書笑笑生作品,都曾在四堡刻印,用的就是連城、寧化、上杭等地所產竹紙。”

  “瞭解了這些,就能夠建立起一些大體的知識框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