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六百一十四章 騙子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北方敷金的技術不足?”





“明代以前,北方的金器加工技術一直是優於南方的,這種情況知道明朝定都南京之後才有所改變。”王時襄說道:“不過你說得也有道理,這是少數民族政權,在敷金一項技術上有所缺陷,也在所難免……”





幾人圍著陶俑參看,都感覺不出這對陶俑有哪裡不對。





周至對形制色彩工藝這些也說不上話,他對北方陶俑的研究僅限於唐三彩畫冊和論文,以及在蜀大博物館得到的有限經驗,能夠說出這對兒俑是北魏風格就已經不錯了,定真偽這種事情超出了認知。





其實就連王時襄這樣的大拿也只是對這類俑連續出現在市場上有些警惕,如果只看俑的話,除了在敷金工藝上有點存疑以外,其餘地方竟然挑不出一點毛病。





“咱博物館就沒有點別的手段了?比如碳十四什麼的……”





“肘子想得太簡單了。”王研究員皺著眉頭:“要是絲織品,人體殘留,這樣的科學分析是可行的。”





“但是對於陶瓷,金屬類文物,有機物遺存本來就非常稀少,光是分析樣本,都收集不夠量。”





“這兩個陶俑通體主要用的是硃砂和鉛粉,碳黑只在眉毛眼睛,還有文官的皮冠和武將的烏靴上,怕是全部刮下來都不夠分析的。”





“要是分析胎體,造胎的泥土也可能是古代土層,用電爐燒造的話,炭汙染可以忽略不計。”





“這倒也是……”周至想了想:“其實我覺得……好像還有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





“所有贗品,都逃不過一個過程,那就是做舊。”周至說道:“這兩個俑的陳化痕跡非常的自然,從上到下,與泥土直接接觸的底座土花豐富,越往上風化的痕跡就越輕微,本身是符合保存環境非常良好的墓室所出土的陶俑的特徵的。”





“對呀,的確是這樣,因此我們之前都覺得它們應該是真品。”





“如果,我是說如果。”周至繼續說道:“如果這兩個俑是贗品的話,要做到這程度,只可能通過一種途徑……”





“酸洗加入土陳化。”馬爺最先反應過來。





“我知道一種手法。”王時襄說道:“挖一個深坑,將放進去,先調酸土墊底層,再逐漸減少泥土中酸的濃度,一層層將俑埋上,上半部分就用正常黃土,這樣埋上幾年在取出來,土花土沁都非常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