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不損 作品

第426章 成功說服

    卻說曲淑秋,懷著忐忑與興奮的心情回家,胡家村的村學熱鬧仍在繼續。

    村學中接收了130餘名孩子,其中胡家村本村有九十餘個,最小的才兩歲,最大的就是王大郎,已十七。

    本村的孩子只要願意上村學,通通都能上。

    其他村的孩子要進行初步的考核,不是考教學問,而是看他們是否有耐心學習,願不願意聽夫子的話。

    這一考教,就把原本近200名孩子,剔除了60餘個。

    老王家四個親家,送來了十多個孩子,最後留下來八個。

    小阿玉的外公家,留下了三個,便是狗剩、狗頭和杏花。

    原本梨花也通過了考核,但他想著自己是家中的姐姐,若是來得太多,家裡的雜事就沒人幹了,就主動要求回家去,讓杏花留下好好學。

    本村孩子的束脩全免,初期的筆墨紙,也都由村裡承擔所有費用。

    平日送給先生的節禮,則由自己負責。

    其他村的孩子束脩收取三分之一,無償贈送一套筆墨,不可帶回家中,紙張和節禮自理。

    節禮還好說,紙張卻貴,最差的紙也不便宜。

    若是孩子破費,一個月的紙張就能廢去十畝地的稅,實在是大負擔。

    農戶人家好些不捨交,又捨不得讓孩子錯過這次機會,便讓孩子帶上一塊買來縫好的碎布,每日寫完再拿回去洗乾淨。

    或是自己做的泥板,用硬木在泥板上寫。

    羅夫子和萬夫子都是貧苦人家出生,但他們的貧苦和這些貧苦又有差別。

    他們本想出資資助這些孩子,卻被胡老太爺等人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