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窩 作品

第五百五十八章:和英法聯軍決戰

 
“很簡單,按照簽訂國際條約的正常程序,要求在大清國的皇宮紫禁城和大清國正式簽約,並將來年交換條約的地點也定在紫禁城。

 
如果大清願意在紫禁城締約,就表示諸位日後進京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當然,閣下也可以先行派遣一使團進入京師,試探試探大清國君臣的態度。”

 
額爾金細細思索之下,覺得梁耀說得有道理,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容易多了。

 
再者,萬一清朝反悔,還是不讓他們進京,那這仗,不是白打了嗎?

 
不讓他們公使進京,把使館設在廣州和上海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額爾金遂派巴夏禮直接進京,讓巴夏禮將簽約交約的地點設置在紫禁城一事告知清方。

 
在首都簽約,交換條約,也符合國際慣例,清方沒有拒絕的理由。

 
巴夏禮的使團在一個連的英軍士兵護送下,再次高調出發,前往京師城。

 
這一次,巴夏禮終於得償所願,見到了心心念唸的京師城。

 
看到了京師城威武雄壯的高大城牆,正當巴夏禮等著清方將其禮送進城時。

 
毫無防備的巴夏禮使團在甕城被清軍繳了械。

 
確如額爾金所言,巴夏禮雖是清國通,但仍舊是英式思維。

 
巴夏禮料想自己是代表大英帝國的使者,大英軍隊又近在大沽口,想來清方不會對自己怎麼樣,因此面對清軍的繳械,巴夏禮沒有下令抵抗,乖乖讓隨行的英軍士兵交出了武器。

 
他以為清國方面只是不希望外國使節帶著武器進城,這一點在情理之中,他可以理解。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巴夏禮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的了。

 
清方二話不說就將巴夏禮投入大牢。

 
洋人進城一事很快在京師城鬧得沸沸揚揚,坊間亦對此事議論紛紛,獲悉此事,咸豐皇帝龍顏大怒。

 
桂良為了撇清關係,證明自己辦事還是得力的,便在咸豐面前說巴夏禮壞話。

 
言此人自小生長在大清,對大清最瞭解,餿主意也最多。一定是他向洋人出謀劃策,圖謀不軌。

 
由於巴夏禮給額爾金充當翻譯,商談條約之時也在場,能講一口流利的官話,特別活躍,因此見識粗淺的桂良很討厭巴夏禮,認為巴夏禮給洋人出了很多餿主意,是洋人的智囊,洋人裡頭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只要除了巴夏禮,洋人就如同劉備失去了龐統。

 
當然,桂良要置巴夏禮於死地的最重要原因還是因為巴夏禮這個洋人竟敢直接來京師城,壞了他的功績,壞了他在皇上心中得力能幹的好奴才形象。

 
其次就是面子問題,巴夏禮能說一口流利的官話,要是通過巴夏禮這張嘴,讓其他人知道了他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的樣子,他桂良的臉往哪裡擱?

 
桂良鐵了心要置巴夏禮於死地!

 
花紗納和桂良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也在一旁煽風點火。

 
咸豐帝本就年輕氣盛,況且這次洋人真的進了京,壞了規矩,讓他顏面盡失。

 
“洋人欺我太甚!”

 
咸豐帝一怒之下下令處死巴夏禮並隨行的100餘名英國人。

 
和洋人談判期間,各地的勤王兵馬已經陸續抵達了京師,這也給了咸豐和英法聯軍決戰的底氣。

 
目下京師城附近擁有帝國最精銳的步兵和騎兵,可用的野戰兵馬高達四五萬,難道還怕你萬餘西洋蠻夷不成?

 
咸豐下令以僧格林沁為主帥,兵部右侍郎為副帥,統領蒙古科爾沁部野戰騎兵、察哈爾部八旗、索倫部八旗、粵勇、及京津地區八旗綠營收復天津,一舉消滅駐紮在天津的英法聯軍。

 
僧格林沁此前只和太平軍、捻軍之流作戰過,沒有和英法聯軍交過手。

 
此次大清兵強馬壯,對洋人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僧格林沁對此戰充滿信心,認為這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僧格林沁當即表示願意出戰,群臣們為迎合上意,紛紛站在咸豐這一邊,支持對洋人作戰。

 
一時之間,群臣情緒激昂。

 
群臣中,最清醒的人只有梁紹瓊和潘仕成兩人。

 
他們對洋人的戰術戰法比較瞭解,認為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切不可和洋人輕易浪戰。

 
但他們的話沒人聽的得進去,反而被群臣眾嘲為懦夫。

 
梁紹瓊心知大局已定,和這些連英國法國在哪裡都不知道井底之蛙認真分析當前形式和對牛彈琴無異。

 
如果他是主帥,統領大軍,以他對英法聯軍戰術的瞭解,此戰尚有迴旋的餘地。

 
任命對洋人一無所知的僧格林沁為主帥,梁紹瓊已經能夠預料到戰爭的結局。

 
咸豐皇帝能任命他一個漢臣為副帥已經是燒高香了。大戰在即,以滿清皇帝那點度量,根本不可能把一支在首都的精兵放心交給一個漢人指揮。

 
梁紹瓊不得不硬著頭皮掛帥和英法聯軍決戰,想辦法保住粵勇主力,再圖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