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玥初柒 作品

第三十三章 小學老師郭奉孝

    面前這些孩子由郭嘉來教導,年紀越小的便證明資質越好,放眼望去竟然全都是不足十歲的小孩,最小的不過五六歲,也不知道是郭嘉選學生的眼光太好,還是這裡的聰明孩子太多。

    這個年代為官還採用的是舉孝廉的方式,簡單來說,書籍和學問還是由高知識分子家庭或家族掌握,一輩為官便大概率是輩輩為官,一輩為草民,那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如果後輩沒有機會接觸到官宦子弟,那子子孫孫,大概也就是大字不識的草民了。

    所以不得不說,這陽翟與其他地方倒是真有些不太一樣,單看這些孩子們衣著裝束,家境或許算不得貧寒,可也絕對說不上是大富大貴。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隨著郭嘉背誦一句,那些蒙童們便跟著背誦一句,或許生怕自己的聲音小了會讓老師覺得自己不用功,所以一個賽著一個大聲喊著。

    孩子相比較於老師最大的區別便是背誦的時候會拉長音,這聲音飄飄揚揚的從院子中發散出去,總會讓人想起現代學生們晨讀時的狀態。

    “古者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人’的學問。你們其中已經有不足八歲便入小學的人了,證明你們比古人要更加聰慧,長大一定是我大漢朝的棟樑之才。”

    聽到這些誇讚的言語,這些孩子們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神情。

    “這句話的本意是,大學之道,在於顯明我們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於親近民眾,使人人恢復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於讓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回歸到圓滿的本性中來。”郭嘉接著說道。

    底下的孩子們不管聽沒聽懂,都紛紛點頭,生怕自己點的比其他小朋友差了。

    “再跟我讀一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這學塾的課程上了半天,孩子們各自回家之後,郭嘉也要回家去也。

    下午約了戲志才在家中談古論今,為此昨夜他挑燈看書到半夜,就是為了以自己的理論駁倒對方關於公孫瓚會侵佔大漢半壁江山的論點,想著這回可不能再誤了時辰。

    即便是那公孫瓚現在手下兵精將廣,實力強大,不光平了北方的異族,自己臆想中他與劉虞的“將相”不和之事也未發生,可他公孫瓚畢竟乃是一胸無野望的漢臣,又怎麼會有這種魄力調轉矛頭指向並、冀二州,莫非真當大漢天子已經名存實亡?還是真認為那幷州張揚與冀州韓馥都是尸位素餐之輩?

    又何況,即便他有這種野心,難道不需要看劉虞這位幽州刺史的臉色行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