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歸途 作品

第82章 京中翰林10




    幸好記都扛過來了。



    一家子人瞧見拿回去的東西,自然是高興。藍媽媽婆母七十了,是過日子摳著來的,還問藍媽媽要不要把米肉賣了換錢。



    算了過個富裕年吧。藍媽媽說:“我伺候的夫人說了,年裡要是窮苦著來,來年日子都不順吧也得苦著。”



    藍媽媽婆母便作罷。



    孫子孫女知道能吃到肉了,都高興。



    過了個樂呵富裕年,藍媽媽是初二下午就收拾了要回黎家,婆母說那罈子醬菜還沒拆,你拿著回去,謝謝貴人了,也不知道貴人吃不吃。



    以前藍媽媽從沒想過給官家夫人送醬菜,可這次心裡動搖,還是拿布包著拎著走了。



    “藍媽媽新年好啊,這麼早就回來了?”黎週週在灶屋忙活,聽到敲門聲出來開門,就瞧見藍媽媽了。



    “夫人好。”藍媽媽先是笑著見禮,說:“家裡沒啥忙活的,我就過來了,不差一日半日的,這是我家裡做的醬菜。”她都不知道怎麼說。



    黎週週以為藍媽媽是自己吃,便說:“以前我在村裡時也醃醬菜,我家相公愛吃醃黃瓜,秋裡地裡的野菜醃著也好吃。”



    “夫人不嫌的話送夫人了,我家這罈子還沒打開吃過。”藍媽媽趕緊說。



    黎週週本想不奪人所好,可一瞧藍媽媽緊張模樣,好像、好像是專門送他家的?



    “送我了?那試試,正好我熬了粥。”黎週週說完,注意到藍媽媽鬆了口氣,那就是送他家的。



    過年這兩日天天不離葷腥,晚上這頓黎週週熬了米粥,配上藍媽媽拿回來的醃菜,爽口又下飯。



    黎大覺得好,能刮一刮肚子裡的油水。



    顧兆吃著也好,這醃菜是脆杆的,他喜歡吃脆的東西。黎週週回頭便謝了藍媽媽,說家裡人都愛吃。藍媽媽聽了一顆心放肚子裡,臉上眼底都藏不住的笑。



    第二天一早,方六也回來了,帶了兩擔子柴火。要不是藍媽媽提起來了,黎週週都不知道方師傅還給他家免費送了柴火,這自然是記在心裡了。



    黎家父子倆不是出身就高門大戶,是鄉間村裡出來的,如今顧兆當了小官,一家人的官老爺威風也沒的,對外應酬面上看著是架起來了,但本質上,一家人過日子就是有煙火氣。



    哪怕現在身份階層變了,可接人待物沒變。



    京裡的雪一天下半天,剛停了一會,夜裡又下開了,陸陸續續沒個停,不過看著降雪量也不是很大。



    顧兆順口問了方六,外頭村裡咋樣?



    “我們村還好,隔壁村一家屋子被雪壓垮了。”方六回話。



    顧兆聽了點點頭,還沒成雪災,可要是再這麼下下去那就不知道了。



    初六,那家定傢俱的鋪子開了門,黎週週先是定了十個食盒,他親自拆了一隻鴨,按照鴨腿、鴨脖、鴨雜這些長短畫的格子大小,柳樹是貢獻了一首他家男人寫的鴨子詩。



    顧兆回來一看,表情不知道如何擺。黎週週便奇怪,“莫不是寫的不好?”



    “不是,四言詩寫的小巧,讀起來還朗朗上口很接百姓氣。”顧兆笑是笑嚴二哥能豁出去,肯定是看在柳夫郎面子上,“好極。”然後順手思量了一番,給家裡食盒上設計一番。



    初十盒子回來了,打磨的光滑沒味,黎週週還用開始清洗燙過,又泡了一記夜,第二天開始做第一批的食盒外送。



    顧兆則是寫賀年帖子,屬於人不去了,禮送到。除了施大人外,給施大人自然不同,寫了拜帖,這是禮節在這兒,施大人是翰林院的一把手,又年長,於情於理他作為下峰都是該去拜年的。



    他之前問過,他們檢討部門是人人都寫,不過得的回話也統一,施大人不喜吵雜,只回帖,從沒擺過宴邀請過他們。



    顧兆寫完帖子,灶屋裡頭,黎週週和柳樹將滷鴨分門別類的裝好了。這些東西也不帶什麼湯汁,天氣又冷,不怕灑的。



    一盒滷鴨裡,有鴨雜、鴨翅、鴨脖、鴨鎖骨這些經典項目。



    給梁大人還多裝了一塊皮凍,都是切好的,需要梁大人家自己涼拌。顧兆寫了紙條備註上了,之前說起來,梁大人好奇,他家做了就多送一份。



    嚴家車伕在外頭等著,等東西好了,拎著食盒上車,拿了拜帖便出發。這邊方六也是。一共就是五家,可東南西北各不相同,跑起來得一天功夫。



    施府。



    門房接了拜帖,方六回話是:“翰林檢討顧兆顧大人送的拜帖和年禮。”



    “勞煩了。”施府門房客氣,接了方六手裡的東西,一瞧樣子稀奇。



    方六說:“是食盒,勞累別灑了。”



    “好。”



    門房拿了東西進宅子大門,一路送到二道門口跟粗使婆子說:“媽媽,這是交給大人的,翰林院的檢討顧大人,裡頭裝著吃食,您小心些拿。”



    “知道了,你這個猴精。”



    施府是四進的宅子,修的精巧,偏院子裡栽種著寒梅,如今梅花含苞待放,覆蓋一層積雪,屋子裡,竹簾放了一半,施明文正和老友坐在其中飲茶。



    粗使婆子帶著這一匣子吃食,猜是哪家今年送了點心,不由撇嘴,心裡覺得寒酸,估摸就是去年才進翰林院的兩位大人其中之一。



    聽說都是農家子出身的。



    這一匣子東西就是在貴重的點心能有多貴?



    心裡這般想,粗使婆子還是規矩捧著,沒敢面上表露出來,一路遞到了三進門的夫人住的屋子門口,低聲說清了來意,交給了夫人身邊伺候的丫鬟。



    丫鬟謝過,端著東西進裡頭。粗使婆子只能瞧個影,訕訕一笑就回前頭去了,她粗手粗腳的,就是在外院灶屋裡給下人們做飯,幹一些粗使活。



    跟人家屋裡伺候的丫鬟比不上。



    施夫人聽了丫鬟回話,對這些拜帖、年禮是見怪不怪了,每年都這麼一批,都是她來給老爺回話,年禮是她先過一遍,要是貴重的,送了金子、銀子這些夾雜其中,那就等老爺回帖時候,怎麼來的怎麼送回去,她家不收這些,老爺嫌。



    要是旁的,像是字畫、筆墨這些,略略有些貴重了,可施夫人知道,老爺喜歡這些,那便留著,只是回帖送的禮要差不多價。



    這都是有來有回有數的。



    施夫人識字,拜帖拆開一看,落款是翰林院檢討顧兆,怎麼連個字都沒有?估摸就是老爺口中提過一句的探花郎,聽說是寒門出身的,難怪了,連個正經老師也沒。



    “拿的是什麼?瞧著像是點心匣子。”



    丫鬟捧著湊上前。施夫人一瞧,唸了出來,“黎記記滷煮。”又看到旁邊的小詩,一下子逗趣笑了出來,說:“回頭拿給老爺瞧瞧。”



    “老爺呢?”



    丫鬟回話:“回夫人,正和孫大家茶室飲茶。”



    茶室裡。



    施明文正說:“……去年的狀元嚴謹信,我瞧了一段時間,為人肅穆端正,文章也寫的好,頗有你的風采,不由收了當徒弟?”



    “我有徒弟的。”



    施明文提起來便蹙眉,“你說樑子致,都過去十多年了,浪費一身的本事窩在檢討中動都不動,你那一身的本事,交給了他全都浪費了。”



    “你要是再說子致不好,我便走了,不喝茶了。”



    “你這人脾氣怎麼——”施明文氣得都說不出話來,真是和樑子致一般模樣,脾氣頑固,難怪是師徒二人。



    孫先生倒茶,樂呵呵看好友氣的吹鬍子瞪眼,笑說:“好好好,我脾氣臭,我脾氣倔,這麼多年了,每回見了面都要嘀咕這些,你不煩啊?”



    “若你是普通販夫走卒,沒有一身本事,你想閒雲野鶴便去,我看都不看,管都不管,可你是滁州孫家出來的,難道就甘心無人繼承了嗎?”



    “我有子致啊——”



    施明文又要氣了,拍著桌子,“樑子致!”簡直是不肯善罷甘休的模樣。



    “莫氣莫氣,你說的嚴謹信我知道,不是我不肯見一面考校考校,你怕是不知道,褚大人也有心收了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