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悅南兮 作品

第三百九十五章 迎春與司棋

    “一省封疆,非同小可,需得看宮裡和朝堂的意思。”賈珩沉吟道。

    史家兄弟能保住爵位傳承,比起賈家只懂享樂尊榮,顯然是要上進許多的,兩兄弟若真得綢繆調任外省,還是有很大概率如願的。

    元春道:“那時,老太太可將湘雲接過來常住。”

    賈珩道:“我也是這般想著,否則現在兩個長輩在家,也只能接過來住一段時間。”

    湘雲的事,畢竟隔得太遠,他的手也不可能太長了,但還是有些喜歡那個嬌憨爛漫的性子,不忍其吃苦,這件事兒可讓賈母在一旁發力。

    夜色低垂,榮國府,迎春院中橘黃色燈火亮著。

    忽而,一道瘦小身影從廊簷下小跑而過。

    丫頭繡橘挑開棉襦簾子,快步進得廳中,低聲喚道:“司棋姐姐,姑娘可曾睡了?”

    “這才什麼時候,姑娘看書呢。”上罩紅色掐牙背心,下著粉紅色襦裙的女子,被嚇了一跳,藉著燈火,背對著繡橘,連忙將一封字跡潦草的書信藏好。

    這是司棋表兄潘又安的書信。

    繡橘道:“司棋姐姐,你可知我見著誰了?”

    司棋起得身來,高大豐壯的身形,在燈火的照耀下,投映在一旁的高几花瓶上,細眉之下的眸子,剜了一眼繡橘:“我在屋裡忙著,哪裡知道你見著誰?”

    繡橘也不惱,或者說早就習慣了司棋的潑辣,挨著一方軟塌坐下,低聲道:“方才我瞧見太太屋裡的婆子,來後院府庫裡取緞子,說老爺給咱們姑娘找一門親事。”

    司棋聞言,心頭一驚,柳眉微豎:“親事,姑娘才多大?就這般早定親?”

    繡橘道:“可聽說這是老爺的意思,我也不知怎地,司棋姐姐,我去問問姑娘去。”

    如果迎春嫁人,繡橘勢必要作為陪嫁丫鬟一同過去,甚至司棋作為大丫鬟也難獨善其身。

    司棋凝了凝眉,也想到這一層,放下手中的針線活計,拉過繡橘的胳膊:“我也過去。”

    此刻,迎春正靠坐在軟塌上,就著燈火,看著一本書,少女著粉荷色裙子,頭別三串紅瓔流蘇風頭釵,一大一小,雲鬢前額是空氣劉海兒,臉頰兩側梳著辮子,明麗中多了幾分稚氣。

    掀開一頁,似有些困,拿著一隻小手,捂嘴打了一個呵欠,將手中的《太上感應篇》放下,腮凝新荔的臉蛋兒上見著幾分倦色。

    這時,小丫鬟蓮花道:“姑娘,可是要歇息了?我去打熱水給姑娘洗腳。”

    迎春訥訥“嗯”了一聲,將藍色封皮的書,放在床頭小几上,歪靠在一方秋香色引枕上,閉目養神。

    柔和如水的燈火,在凝脂細膩的瓊鼻旁,映照了一道暗影,吹彈可破的臉蛋兒肌膚上,白裡透紅,只是眉眼間一股苦弱之氣縈而不散。

    就在這時,司棋和繡橘兩個風風火火過來,喚道:“姑娘。”

    迎春睜開眼眸,詫異地看著二人。

    司棋在一旁的床尾坐下:“姑娘,聽繡橘說,大太太要給你訂下一門親事呢。”

    繡橘點了點頭,道:“我聽大太太身旁的婆子說著。”

    迎春坐正了身子,凝眸問道:“太太好端端的,給我訂親做什麼?”

    一時間,臉上竟未見著羞怯,只有怔怔以及疑惑。

    司棋早就習慣了少女的呆呆模樣,道:“姑娘年歲也不小了,我瞧著老爺和太太的意思,是先給姑娘定下來。”

    “哦。”迎春輕輕道了一聲。

    司棋忙問道:“姑娘是怎麼想著?”

    迎春輕輕搖了搖頭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能有什麼想法,不過大姐姐未訂親事,我怎麼跑到前頭兒了。”

    司棋問道:“姑娘難道不想知道是哪一家的兒郎嗎?”

    迎春這時,方看向司棋,凝眉問道:“你可知是哪一家?”

    顯然再是性情軟弱,但正如賈珩先前所言,內秀藏心,也並非對外界一無所知。

    司棋轉頭問道:“繡橘,你知道是哪一家?”

    繡橘低聲道:“聽說這家是山西大同來的,拜訪了老爺幾次,現襲著祖上傳下的官兒。”

    迎春點了點頭,忽而反應過來,心頭倒有幾分羞意湧起,低聲道:“此事憑著老爺、太太作主就是了。”

    司棋見狀,道:“姑娘,我尋著人幫姑娘打聽打聽罷,這盲婚啞嫁的,總不是個事兒。”

    “能尋著什麼人打聽?”迎春搖了搖頭,看了一眼二人,輕聲道:“那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罷,等明天族裡還要祭祖,繡橘,你將那攢絲累金鳳收拾好,明天我還要戴著呢。”

    說著,少女再次打了一個呵欠,恰在這時,小丫頭蓮花端了一盆熱氣騰騰的洗腳水,放在腳踏上。

    低頭幫迎春去著鞋襪,白色羅襪放在一旁,現出一雙潔白如藕的小腳,指甲上並未著蔻丹,素淨如玉,放在水中輕輕泡著。

    迎春微微閉上眼睛,神情寧靜,彎彎眼睫垂下,任由小丫頭蓮花施為,似睡著了般。

    秦司棋見狀,心頭嘆了一口氣,她家姑娘向來是逆來順受的性子。

    罷了,幫著打聽那孫家少爺是什麼人,全了這一場主僕緣分,再等一二年,她總要尋個法子出府的。

    夜色深深,不知不覺,崇平十五年的正月初二,就這般悄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