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453章 第 453 章

文哥兒樂滋滋地道:“知我者,仲默也!”




何景明:“…………”




不是很想在這方面瞭解你。




總感覺早晚有一天文哥兒會因為得罪太子被關進詔獄裡去。




王慎辭,危!




文哥兒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當,還問住持他們平時銷往外地時都是怎麼打包的,他們還得把壺帶回京師去來著。




住持當即讓人幫文哥兒他們把紫砂壺裝得嚴嚴實實。




文哥兒趁著寺僧幫忙打包的空檔,又與住持聊起了紫砂壺產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並詢問住持自己能不能把宜興紫砂壺當成地方特色產業的成功案例分享出去。




住持自然巴不得文哥兒能再幫忙宣傳宣傳,誰會嫌棄自己名氣太大?




他還熱情地領著文哥兒去看燒製過程。




這過程也算不得什麼獨門秘法,最特別的便是宜興出產的紫砂。其他地方的人即便把這門手藝學了去,沒有紫砂也是枉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文哥兒興致勃勃地跟過去參觀了一圈,又與參與燒製紫砂壺的匠人、學徒們聊了聊,一問才曉得他們很多是寺中悲田院收養的鰥寡孤獨。




古時不少佛寺也承擔著一部分的社會福利工作,像太/祖朱元璋少年時吃不上飯便曾到寺裡討口飯吃。




現在他們幫佛寺幹活能混口飯吃,節儉些的說不準還能攢下些錢,日子也算是有奔頭。




何景明跟文哥兒待久了,每到一地也愛與人多聊幾句,一聊之下才發現在陶窯這邊幹活的竟還有個河南老鄉。




說是家裡連年遭災,最後把地抵了換糧,從此便沒了容身之處。




一家人本來到船上當幫工混口飯吃,糊里糊塗隨船到了江南。




眼看著日子要好過起來了,結果又碰上時疫,家裡人全沒了,他靠金沙寺施的藥活了下來,便待在這兒沒再走。




現在他因為幹活伶俐被大師傅相中當親傳徒弟,平時勤勤懇懇跟著大師傅制壺,手頭也算攢了點錢。近來他還與一起住在悲田院的寡婦看對了眼,準備尋個良辰吉日成婚。




往後他們夫妻齊心,一準能把日子過好。




中年漢子臉上帶著彷彿沒經受過半點磨難的笑容:“可惜幾位貴人今兒便要走了,要不然還能喝我們的喜酒哩!”




何景明聽著聽著,心裡不知怎地有些發酸。




失了家宅田地、沒了父母妻兒,顛沛流離地過了半生,怎麼會一點都不難受?




只不過窮苦人有窮苦人的過法,很多時候衣食豐足就能好好地活下去。哪怕吃過再多的苦頭、受過再多的磨難,逢上那麼一兩樁喜事便會喜笑顏開。




回去路上何景明望著手上捧著的紫砂壺盒子有些出神。




文哥兒和康海關心地問他怎麼了。




何景明與他們說起那位中年漢子的生平。他也隨著父親、兄長去過不少地方赴任,只是往來大多是官家子弟,去的也多是文會雅集,鮮少這樣直面百姓的苦楚。




他本身便是個耿介人,如今在江南長了許多見識,更是恨不得當場以詩文為劍,斬盡世間這一切不平事。只恨他眼下還太年輕,於詩文一道還頗為生澀,於朝中又人微言輕,根本無法把胸中鼓譟著的情緒盡數發散出去。




見何景明有些走不出難受的情緒,文哥兒耐心勸慰道:“我們慢慢來,不必太著急。將來我們少說還要為朝廷幹個三四十年,只要始終不忘本心,將來總能踏踏實實做些有用的事。”




何景明聞言點了點頭,接著又有些懊惱地說道:“我該給他們寫篇賀辭。”




文哥兒道:“你不妨寫出來投到《新報》上去,佛寺中向來有不少讀書人借住,說不準他們有機會聽人讀你的文章。”




何景明覺得這提議不錯,當即開始構思文章該怎麼寫。




眼看這麼一棵老杜式的文壇苗苗正茁壯成長,文哥兒便覺得這趟江南來值了!




不枉他積極霍霍每一屆的年輕進士,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啊!




只要堅持廣撒網,總能撈到那麼幾條自己想要的大魚!




回到南京後文哥兒愉快地哼著小曲下了船,揣上自己悉心挑選的紫砂壺回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