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紙和瓷器

    保羅洋洋得意地介紹道:“怎麼樣?好看吧?而且不會生鏽哦!“

    當初歐洲人為了獲取製造瓷器的秘方煞費苦心,最後還是法國傳教士佩裡·昂特雷科萊臥底景德鎮,潛伏了十幾年才搞到了原料和秘方,萬里迢迢寄回歐洲後,西方人總算能生產出和中國瓷器媲美的本土瓷器了。其實瓷器秘密的最大核心就是兩個:高嶺土(或者磁石)和高溫。

    很幸運,在湖心鎮的不遠處發現了高嶺土,保羅招來一批製陶匠人,搭建起了窖廠,開始實驗性地燒製瓷器了。一開始很不理想,因為溫度不好把控,燒製瓷器需要1200度以上的高溫。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保羅找了玻璃工匠製造出這個世界上第一支水銀溫度計來,雖然有誤差,但是勉強夠用,不過當然不是直接伸到窖裡去測量溫度,否則非爆掉不可,而且水銀溫度計也達不到400度以上的測量範圍。使用溫度計測量瓷窖周圍的溫度,再結合保羅回想起的吐口水測溫法——就是朝窯口裡吐口水,口水在蒸發前會變成跳動小水珠,然後根據水珠跳動的高度判斷溫度——終於製造出了持續穩定的1200度以上的高溫。

    在入窖裝燒前還有一個重要步驟是施釉,如果不施釉的話,雖然也能燒製出瓷器,但是會比較粗糙。釉料使用陶泥水混入草木灰,經攪拌均勻製成,使用前需要過濾。這個步驟很影響成品的賣相,但是試製的時候沒管那麼多,完善的施釉技巧需要工匠們慢慢去摸索了。

    在保羅收復富蘭港的時候,湖心鎮的工匠們經過大量實驗,終於試製出了第一批像模像樣的瓷器。眼前的這個瓷碟就是試製品之一,上面沒有地球上常見的瓷器那樣美麗的圖畫,因為給瓷器上色的顏料配方都是不傳之秘,保羅怕亂配的話影響燒製,故而試製品沒有上畫,先解決有無問題吧,上畫的技術讓工匠們慢慢研究。

    試製品其實並不完美,有不少瑕疵,遠遠不能稱得上是潔白無瑕,但是已經足以讓奎勒這些異界土著感到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