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聯手絞殺

    “……譬茲樑棟,有若鹽梅……”

    “以齊國公長孫無忌為趙國公……”

    “以吳國公尉遲恭為鄂國公……”

    “……”

    “以翼國公秦瓊為胡國公……”

    十月初一中朝會,朝堂之上一名禮部官員高聲宣讀著一份聖旨。這份聖旨稍微有些長,讀了七八分鐘才結束。

    但沒有人覺得困,因為這份聖旨關係著數十位頂級勳貴的封號調整。

    聖旨宣讀結束,被唸到名字的集體出列拜謝道:“謝聖人恩典,臣等肝腦塗地以謝聖恩。”

    李世民威嚴的道:“諸卿免禮,你們皆國之砥柱……”

    一番客套的誇獎,總結起來就是大家都是國家棟梁,治理國家勞苦功高,封賞是對你們的褒獎云云。

    這當然是表現說辭給大家聽的,真實原因當事人最清楚不過,有些消息靈通的非當事人也有所猜測。

    程序走完之後,又宣讀了第二條政令: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科舉制度。

    科舉選官唯才是舉,是國家選官的重要補充,有必要擴大規模。但科舉考試只在京中舉辦,對外地考生太過於不公平。

    為了方便各地考生,設立三級科舉制度,縣考——州考——京考。

    考生在家門口就能參與,通過了縣試再去州里,通過了州試再來京城,如此就能免去許多考生無謂的奔波。

    而且為了保證公平性,科舉將會有禮部主持,而不是國子監——因為國子監掌握著學政制度。

    為了儘可能的降低人為干涉,取消投卷制度,一切以考試成績為主。

    科舉期間任何人不得和科考官私下串聯,凡試圖干涉科舉考試的人,輕者流放重者殺頭。徇私舞弊的科考官斬首,全家流放。

    此策一出滿朝沸騰,一來他們怎麼都沒想到科舉還能這麼玩,縣考州考京考,這是哪個大聰明想起來的辦法?

    二來處罰竟然如此嚴厲,動輒流放殺頭。

    三來大家都是聰明人,自然知道一旦這個制度形成,會出現什麼情況。

    之前他們可以憑藉恩蔭和舉薦制度壟斷做官門路,確保家族富貴傳承,可一旦科舉制度大興直接就是從他們手裡多食。

    有些腦子更靈活一些的人,馬上就想到了之前的學政體系。這才明白過來,這是一個連環套。

    普及學問讓更多的人能讀書識字,然後在通過科舉從這些人裡面遴選官吏。

    那麼在這個體系下最受傷的是誰呢?

    答桉呼之欲出,士族。

    這就是在要士族的命啊。

    雖然之前學政體系已經有這種苗頭,可科舉制的改革屬於圖窮匕見了。

    “肅靜。”作為眾官之首,房玄齡出列喝止道。

    過了好一會兒群臣才重新安靜下來。

    “朝堂之上大聲喧譁是為對聖人大不敬,若再有犯者定嚴懲不饒。”房玄齡面色嚴厲的警告,然後朝李世民行了一禮退回行列。

    那禮部官員繼續往下讀。

    為了獎勵諸位臣工的功績,原有的恩蔭制度保留。

    且特許三品以上每年恩蔭一人,五品以上三年恩蔭一人,七品以上五年恩蔭一人,七品以下擁有一個恩蔭名額。

    原本還義憤填膺的許多中低級官吏,聽到這裡都情不自禁的露出了興奮的笑容。

    按照原本的恩蔭制度,他們是沒資格恩蔭子弟的,除非皇帝下特旨。他們的子弟想出仕,也只能走舉薦制度。

    可舉薦制每年名額不會太多,這麼多人爭搶很難輪到自己。改制之後,自己馬上就能獲得一個恩蔭名額。

    想到這裡,他們朝隊伍最前列看去,那裡站的全是朝中勳貴。恩蔭名額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勳貴手裡分潤過來的。

    原本權貴子弟都能通過恩蔭出仕,現在名額限制了,一年或者三五年才能恩蔭一個。

    這會兒他們關心的不再是要不要反對科舉制,而是勳貴階層會不會反對。如果他們反對,自己等會要不要站出來支持朝廷。

    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想多了,以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李績等人為首的勳貴階層非但沒反對,反而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雖然此事很奇怪,可中下級官吏也管不了那麼多了,也一起站出來表示支持。

    只有部分有士族背景的官吏反對,可在人數和話語權都不佔有的情況下,他們註定無法組織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