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2 道儒結盟

    這麼重要的談判自然不能只通過中間人來交流,李淳風的作用不過是給雙方做溝通。

    等雙方都覺得條件差不多,可以進入實質性談判的時候,才是王對王碰面的時候。

    孔穎達那邊聽到陳景恪的條件竟然是讓格物學加入學政體系,都大為吃驚。

    不是這個條件太高了,而是太低了,低到了相當於是沒有條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格物這個詞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三綱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雖然陳景恪的格物學和儒家的格物不是一種東西——至少不完全相同,可他把這門學科命名為格物,首先就是對儒家的尊重和認可。

    把這門學科列入學政體系,對儒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反而是道家,並不能從這件事情中獲得多少好處。

    雖然格物學源於紫霄觀,源於陳景恪,可真的和道教沒啥關係……嗯,如果煉丹也算格物的話,那還是有點關係的。

    而且孔穎達作為國子監祭酒,對朝廷的動向瞭解更多。

    他可是知道皇后用內帑的錢,在渭水河邊修建了一座大型書院。很多建築材料,直接就是從永安宮的建築工地上搬過去的。

    這座書院就是給陳景恪那個格物研究班使用的。

    也就是說,格物學很快就會和紫霄觀分家,到時候道教就更難從中獲得什麼直接的好處了。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還是儒家獲得的好處更大。

    所以在聽說陳景恪的條件之後,孔穎達非常的驚訝,然後就是將信將疑。

    從李淳風那裡再三確認才敢相信這是真的。

    然後他馬上就找到自己的盟友,儒家的其他大儒,一通商量之後大家一致決定,答應下來。

    這要是不答應,恐怕儒家的先賢會從棺材裡跳出來扇他們耳光。

    然後眾人就一致推舉讓孔穎達去和陳景恪談判,最好能直接見到孫思邈。

    孔穎達也同樣很興奮,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復興祖學。

    只是道佛兩家強大,又有士族壟斷了學問的註釋權,他本以為自己這輩子都沒機會了。

    哪知這幾年風雲變幻,先是紫霄觀搞出了印刷術,朝廷註釋版的九經大規模發行天下,有了一定的基礎。

    然後學政體系、科舉體系的建立,更是幫助他把經典的註釋權進一步掌握在自己手裡。

    可以說他一輩子的追求完成了大辦,至於復興儒家……雖然儒家是老三,可畢竟也是唯三的顯學,沒什麼好復興的。

    但沒想到就在他準備安享晚年的時候,天上又掉餡餅了。

    道家向佛教發起了全面進攻,他們這個不爭不搶的老三頓時就成了最終的力量,雙方都在拉攏。

    尤其是道教,更是開出了讓他們無法拒絕的條件。

    禮部。

    以前的禮部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六部裡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它了。

    可誰讓皇帝把科舉劃歸禮部管理了呢,讓它一躍成為了僅次於吏部的實權部門。

    掌握了禮部,不只是掌握禮法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條穩定的做官渠道。

    儒家要是真的能把禮部抓在手裡,那真的離復興不遠了。

    不說超過道教,起碼能把佛教壓的死死的。

    至於為什麼道教能決定禮部的歸宿,而佛教不行。

    原因很簡單,佛教的影響力是通過信徒來實現的。

    道教則不然,他們能通過孫思邈、陳景恪等人直接影響皇帝。

    且道教背後還有道家在支持,而道家可是有很多人直接在朝堂為官的。

    他們一起努力,是有能力把孔穎達推上禮部尚書的位置的。

    而備受打擊的佛教,則沒有這個能力。

    得到了同道們授權,孔穎達就開始行動起來。

    先是派人去紫霄觀送了拜帖,說想在某天來拜訪醫聖和陳真人,希望能得到允許。

    陳景恪拿到拜帖馬上去見了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