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視廳笫四搜查班警部 作品

287

    第043章正始石經

    在遺址內部有大面積的夯土建築遺址,有一排排的建築房基,或為東西長方形,或為南北長方形,排與排之間距離相等,排列有序。

    太學是古代傳授儒家學說的最高學府。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官定儒學經本。

    東漢靈臺遺址在內城南郊,今偃師市崗上村與大郊寨之間。

    靈臺創建於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天文臺。

    曹魏、西晉相繼使用,達250餘年之久。靈臺遺址範圍達4萬多平方米,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夯土高臺,東西殘寬31米,南北殘長41米,殘高8米餘。

    熹平石經出土於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熹平石經又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系東漢末年蔡邕等奉詔,為正定經本文字以隸書一體寫成,於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立於洛陽太學前,不久即毀於戰亂。

    石經至宋代已有殘石出土,如洛陽張氏發地得十餘塊,約九百七十餘字,為《尚書》、《魯詩》、《儀禮》、《公羊》、《春秋》、《論語》等。

    另有翻刻本,如胡宗愈刻於成都西樓,洪适刻於會稽蓬萊閣,還有越州石氏本等。

    民國後亦多有殘石陸續出土。

    正始石經出土於漢魏洛陽故城太學遺址,《正始石經》刻於公元241年(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

    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

    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

    《正始石經》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辟雍碑是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漢魏洛陽故城的辟雍遺址上發現的西晉巨碑。

    碑通高3.22米,上書“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後來碑身、碑座合而為一,成為一件完整的文物,在中國文化教育史、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中國所有都城遺址中,歷代在漢魏洛陽故城定都的總時間最長,是西漢長安城的8倍、隋唐長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9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8.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