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吞地 作品

第190章 董虎給蔡邕的兩個選擇

    (第三章,有推薦就給些唄……)

    朝廷為了避免董虎在此時造反,派了三個與他還算親善的人,更是避免他強行霸佔定襄郡,竟讓蔡邕做定襄郡太守。

    郭勝、高望對董虎的脾氣了解的更多些,見面時也只是溫言勸諫什麼的,也不知老好人是在涼州遭受了委屈咋了,還是聽了董虎當眾言算計他的話語被氣的,見面就指著董虎鼻子大罵,一大一小可不就彼此瞪眼對懟了麼?

    被小混蛋指著鼻子大罵一通後,蔡邕臉上竟有了些羞愧,竟沒法子開口辯解了。

    董虎有無把允吾城還給朝廷?

    董虎在允吾城留下兵馬,自己會真正信任戍守的董部義從將領嗎?

    騰出地方後,他有徵募無田漢民進入允吾城防禦?

    有沒有更加警惕韓遂造反?

    ……

    蔡邕很想開口說韓遂造反的太過突然,很想說反賊給他招募漢民的時間太短,張嘴了數次後,又無力坐在蒲草團上低頭不語……

    見他如此,董虎也舒緩了些情緒,內心裡他是真的不願欺負這麼一個實誠君子,在董虎看到的電視劇裡,能讓他承認的實誠君子,除了眼前有些失落的老人外,再無其他人。

    蔡邕年歲不大,只有四十餘歲,但這是個平均壽命僅有三四十歲的時代,四十餘歲就已經可以用“長者”兩字稱呼了。

    董虎低身拿過一個蒲草團放在蔡邕身旁,一屁股坐下,見他如此,郭勝、高望也忙拿著個蒲草團坐在一起……

    “小乙送來信件,說是他現在正在富平縣(慶陽市彭原鄉),富平縣是北地郡的治所,這些咱就不說了,你們都知道。”

    “你願意做定襄郡太守……定襄郡太小了!”

    董虎鼻子輕哼了一聲,對皇帝和朝廷的小手筆很是不屑。

    “你不是打仗的料子,定襄郡本應與雁門郡是一體的……”

    “當然了,雁門郡、定襄郡、北地郡都有些地方是與河套平原是一體的。”

    “一體的地方,防禦起來就容易些,不是一體的,防禦起來就如同勞師遠征,僅溝溝壑壑、翻山越嶺運送糧食物資就極為困難!”

    董虎說的這些話語極為直白,三人能夠聽的明白,但他們並未進一步深入去想,想大漢朝或是秦朝之時,為何要將本不屬於一體的地方強行劃入境內的理由。

    雁門郡……或者說是後世的大同鎮更為準確,若將整個山西比作是一座巨大城市,大同鎮就是這座巨型城市的甕城,沿著北面山嶺有一道自東至西半弧形長城,在南面雁門關位置又有一道長城要塞,東面是太行山脈,如此之下,整個大同鎮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城池,而大同鎮背後就是山西的腹心太原,太原的東面是太行山,西面是呂梁山脈,又形成一道天然巨城,如此,大同鎮就成了整個山西的甕城,甕城不破,山西的腹心就不會遭受北面草原部族的侵入。

    大同鎮的北面有一道弧形長城,而這道弧形長城之內就包含了當下的雁門郡、定襄郡一些轄地,在這之外的轄地就處在河套平原上。

    想要從長城之內的“大同鎮”進入河套平原,不是翻山越嶺,就是行走一些險關要道,總之一句話,道路是不怎麼好走的。

    按照後世地域劃分,這些地方是不可能劃入雁門郡、定襄郡的,正如董虎所說,不是一體的地方,運送物資、救援、治理都極為困難,但為什麼還要這麼做?難道秦朝、漢朝人看不到這些弊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