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淵2 作品

第三章 壬戌學制

    就這一本教材,價值四塊大洋,還有價無市。

    後世無數學生高考完撕書的場景,可不會出現在這個時代。

    “前身是二類班級,即理科班,先看看數學,呃……算學。”面對猶如小山般的高中教科書,餘華思索一番,從中找出高中算學課本,要想考上國立清華大學,就必須從基礎做好。

    這時候,國內官方將數學定義為算學。

    算學和自然科學是前身最喜歡的科目,因此,特地進入學校二類班級,鑽研算術和物理等學科,挺巧,餘華同樣準備啃數學這個最難點和最容易出分點。

    二類班級,即高中‘理科’。

    是的,民國就已開始分文理班,學校通常將其劃分為一類班級和二類班級,一類班級即文科,注重文學和社會科學,二類班級注重數學和自然科學。

    前者人多,後者人少。

    這年頭絕大多數讀書人全是奔著文人身份而去,以登報和寫得一手好文章為榮,選擇二類班級的前身,乃是學校之中的極少數。

    民國教育制度基於1922年頒佈的《學校系統改革案》,稱之為‘壬戌學制’,採用六三三標準,共計分為三個等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六年,由初級小學四年和高級小學兩年組成。

    中等教育六年,分為初高兩級,初級中學三年,高級中學三年,分文理兩類。

    高等教育三年—六年,分為大學和專科,大學及師範學校四到六年,專科3年,此外還設立大學院,及大學畢業和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類似研究生,畢業年限不定。

    後世華夏採用的小初高及大學構成之教育制度,便是始於1922年民國實行的六三三學制。

    作為一名高中生,不得不說,在如今全國文盲率高達80%的民國,餘華稱得上真正的高學歷者。

    這時候的鄉下孩子,能讀書寫字就已不錯,會寫姓名,算術知曉加減,足以聞名十里八鄉,謀生吃飯不在話下。

    窗外寒風凜冽。

    屋內,白熾燈散發的黃色光芒充斥四周空間,提供光明。

    “集合、函數、代數、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解析幾何,三角術,就是三角函數,難度中等,可以接受,再看看題目……”餘華端坐,翻看算學教科書,先是看了一下目錄涉及內容,從上往下依次為集合、幾何和三角函數,根據自我認知給了一個評價,旋即往下看題目。

    簡單分類,即為數列類型,三角函數和幾何類型,主要涉及內容的難度並不高,其次就是統計、概率和數學分析之類。

    翻到集合內容,裡面講的是集合定義、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與後世高中數學沒有區別。

    
,舉報後**稍後會校正章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