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 作品

第822章




    從大非川以後,大唐花了數十年時間去平定四方叛亂,重新穩固被吐蕃撕得七零八落的防線。



    “總管,這條路線收益極大,若是我們打下伏俟城,那助吐谷渾復國就不成問題,可以說此戰的目標,完成了一半。”



    “總管不認可這條進兵路線嗎?”



    李辯和程務挺均好奇的問。



    他們都是老於軍事的,蘇大為若要說服這些將領,至少也要拿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咳,我們知道伏俟城的重要,那吐蕃人肯定也知道,如果我們就這麼進兵,只怕會落入吐蕃人的算計中。”



    “此事不難,只要我們多派斥候,多設疑兵,到時實則虛之,令吐蕃人以為我們是虛張聲勢,趁敵不能專精,我們可再據具體情況,化虛為實,攻其必救。



    甚至可以以伏俟城為誘餌,以騎兵決戰,大量消滅吐蕃人。”



    李辯雙目光芒凌厲如鷹,說出這番話時,自信滿滿。



    他屬於唐軍裡的少壯派,也就是所謂的鷹派,主動出擊慾望強烈。



    程務挺則比他低調務實一些:“就算吐蕃人知道我軍會走這條路線,但是不可能知道我們具體的用兵時間,還有人兵力安排,可以詐作攻擊伏俟城,再在路口設伏。



    只要吐蕃人來救,到時伏兵四合,將其圍殲。



    此圍魏救趙之計。”



    兩個人說法雖然不一樣,但大概意思都相同。



    就是不能放棄大非川這條進兵路線。



    因為這條線,屬於“攻敵必救”。



    吐蕃人必然重兵防備,而唐軍本就是要尋吐蕃人去決戰的,反而可以利用此事,大作文章。



    要論玩兵法謀略,吐蕃人只能算是唐人的弟弟。



    大唐上下,均對吐蕃人都十分輕視。



    蘇大為沉吟著,看向一旁的安文生。



    雖然不解蘇大為為何對這條傳統進兵線路不滿意,但熟悉他的安文生還是立刻道:“翻躍大非川,進兵伏俟城的收益極大,但風險也同樣大,可暫做備選。



    大家可以多想一些可能性,比較優劣,再做定論。”



    出兵時,李治和兵部給蘇大為主要的任務是虛張聲勢,拖住和遲滯吐蕃消化吐谷渾的土地。



    卻並沒有要求蘇大為具體如何用兵。



    唐朝的軍事機制,一般都是如此,給個清晰的目標,然後前方的將領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王玄策留意著蘇大為的表情,手撫著自己濃密的鬍鬚道:“傳統上,去吐蕃走武威,過大非川,距離最短,最節省糧草。



    其次便是經過河西走廊,按我們去天竺的路線,途經西域諸國……”



    經過王玄策一番解釋,蘇大為終於對吐蕃和吐谷渾的地形有了比較直觀的瞭解。



    首先,大唐的地圖類似後似的“雄雞”但是雞背多出一大塊,是後世的外蒙古。



    大唐時原為突厥統御的草原諸部。



    如今這些都是大唐的土地。



    其次是雞屁股部份,大唐的領土一直延伸到中亞。



    包括吐火羅的部份和大食接壤,甚至快要到呼羅珊。



    如果不考慮多出來的這兩大塊土地,大唐長安,基本處在“雄雞”的中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