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第496章 那年十八,洛陽城下,站如嘍囉(上)




    李元忠與封隆之在長社城屁股都沒坐熱,就帶著麾下部曲朝著滎陽飛奔而去。</p>



    ……</p>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p>



    高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在霸府高歡的書房裡來回踱步,嘴裡念念叨叨的。一旁的唐邕默不作聲,沉思著似乎在考慮什麼問題。</p>



    梁軍果然如傳言中猝然發難,各地失守的戰報如雪片一般的傳遞到鄴城!看上去似乎明天魏國就要完!</p>



    從新上任的傀儡皇帝元紹宗,到監國的高澄,再到鄴城內已經換過一茬的百官,都無不震恐,惶惶不可終日。</p>



    很多人沒有施政經驗,也沒有經過大風大浪,通常都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高澄亦是一樣,看不透梁軍的虛實。梁軍強不強他不知道,他只能從戰報得知,每天魏國都有城池失守。</p>



    或者可以這麼說:黃河以南,除了虎牢關後面的洛陽以外,哪個城池的守將敢說自己明天是安全的?</p>



    “報,陳留郡的小黃城、陽夏城失守!”</p>



    一個信使匆匆而來,對高澄彙報了一聲,他還要趕緊去給尚書令孫騰彙報一下。唐邕輕輕的對著信使擺了擺手,對方訕訕退下,獨眼龍高澄還陷入呆滯之中沒有回過神來。</p>



    “世子,梁軍這波虛虛實實,雖然不可輕忽,但還是不要干涉前線主將的判斷為好。”</p>



    唐邕小聲安慰高澄說道。</p>



    “梁國到底有多少軍隊?這次他們動用了多少兵馬?不是要春耕麼,他們哪裡來的那麼多人?”</p>



    高澄詢問了一連串停在心中很久的問題。這幾天他一直沒想通這些個問題。</p>



    高澄不通地方政務軍務,唐邕不知道要如何跟一個小白去解釋基本概念。</p>



    可是高澄又是高歡嫡長子,將來要當皇帝的,是自己最大的上司,他又不得不去耐心解釋。</p>



    唐邕輕嘆一聲說道:“地方軍務,以行臺為主,而非是以城池為主。青州行臺的兵馬,乃是堯雄和高敖曹部,河南行臺的兵馬,乃是封隆之和李元忠部。</p>



    堯雄就不說了,現在還在青州的即墨城。河南行臺的兵馬現在全部集中於滎陽,河南大小城池都是由數量不等,臨時徵召的郡兵駐守。</p>



    如今春耕郡兵難招募,梁軍選擇出兵的時節,也是看準了我們的弱點,故而每戰皆勝甚至兵不血刃也無甚稀奇的。</p>



    至於為什麼梁軍有那麼多兵馬,這個在下也不知道。”</p>



    唐邕的語氣非常無奈。他其實是有猜測的,只是沒有證據。</p>



    梁軍應該是有一支由最精銳士卒組成的“尖刀部隊”負責開路,後續有些世家的私軍部曲負責轉移河南之地的人口,牲畜,輜重到長江以南。</p>



    這些部隊偶爾也能順手攻一下沒有兵馬駐守的城池,因為魏軍主力集中於滎陽,所以也無法驗證這部分梁軍的成色。</p>



    所以就會顯得梁軍數量很多,幾乎是傾國之力。</p>



    但實際上,這次後續那些部曲出兵的費用都是很多世家大戶負責攤派分擔的。</p>



    畢竟,擄劫的人口什麼的,懂的都懂,雁過拔毛是老規矩了。只要過手,總能揩油。</p>



    這方面劉益守跟他們是達成了默契。</p>



    你不要太過分,我也就當沒看見。</p>



    劉益守佈下的障眼法,可以迷惑像高澄這樣很少接觸底層政務的人,卻瞞不過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的宿將,也騙不了在基層耳濡目染過的幹吏。</p>



    如今李元忠和封隆之二人就是頂著鄴城這邊的壓力,決意與劉益守的梁軍主力在滎陽附近會戰,力圖一舉扭轉戰局。</p>



    當然,他們也分不清到底於謹這邊的南線兵馬是主力,還是劉益守親率的精幹奇兵是主力。他們只能奔赴屯紮滎陽附近,以不變應萬變。</p>



    聽完唐邕的解釋,高澄恍然大悟,心中大定。</p>



    他興奮莫名的拉著唐邕的袖口問道:“那依你之見,本世子要如何應對才好?”</p>



    高澄並不擔心劉益守能打到鄴城來,他怕的只是魏國的局面無法收拾,高歡回來就要收拾他了!在高澄看來,梁軍打過黃河難如登天!</p>



    當年陳慶之都沒辦到的事情,他不覺得劉益守能辦到!</p>



    “屬下以為,在枋頭屯兵屯糧,準備應對滎陽的戰局,或許是明智之舉。當然,如何行事還要看孫尚書(孫騰)的意思。</p>



    至於黃河以南的軍務,不聞不問是最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