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第543章江州起風雲(上)

俗語有云:天下黃氏出江夏。這句話其實是不太準確的。

但黃氏乃是楚地大姓卻是不爭的事實,其源頭非常集中,春秋後的黃氏幾乎全部都是居住在楚國荊襄一帶。

春秋之前的上古時期,潢川(信陽中部)有“古黃國”,很早的時候就被楚國兼併和同化,其族人大量內遷到離潢川不遠的襄陽、江夏等地定居,不少人爬到了楚國貴族階層。

自春申君黃歇開始,大部分黃氏之人便一直在江夏,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這也是黃氏大姓的源頭之一。

但黃法氍祖輩並非出自名門望族的江夏黃氏(黃祖、黃月英等人皆出於此),而是出自荊襄義陽郡的義陽黃氏。

這一支在此之前默默無聞,遷徙到巴山郡後,同樣是深耕於本地,不曾有出將入相之輩。到了黃法氍之父黃廷用這一代,才做官做到了巴山郡新建縣令,今年已經四十三歲了!

此時此刻,這一支的黃氏已經完全豪酋化,跟本地漢獠雜居的豪酋大族幾乎沒有任何本質區別。在這裡會不會讀書完全不重要,本地大族當中,斗大的字也不認識的悍勇之輩,也是比比皆是的。

這些家族不再像世家那樣強調“詩書禮傳家”,而是物競天擇一般的武力為王。能打,有土地,卻又無法跳出本地的爛泥塘,世世代代在本地廝混,這就是現實的寫照。

若是沒有戰亂,他們永遠都上不得中樞的檯面,永遠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就只能在這一畝三分地上豪橫。

具體到巴山郡這邊,黃廷用是黃氏的牌面,用來應付朝廷的,說話並沒有什麼分量。黃氏當家的人反而是他兒子黃法氍。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現在是亂世啊!你沒本事帶兵,誰肯聽你說話?

劉益守的江湖地位難道是他拼臉拼出來的麼?

巴山郡這裡,如果你不會帶兵打仗,臨近村落的壯丁都會跑你這裡打家劫舍,要多囂張就能有多囂張。

此地民風淳樸,盜匪民夫不分家,官員豪強不分家,拿起鋤頭是農夫,換上兵戈就是盜匪,脫下官袍就是主將,不同身份之間甚至可以無縫切換。

如果劉益守不來江州,那麼當黃廷用幹不動了以後,黃法氍就是下一任的豫章郡新建縣令,黃法氍幹不動了以後,他兒子就是下下一任新建縣令。

派人去建康城內走個程序就行了。當然,前提是蕭衍還活著,過去的規矩就是如此。

至於為什麼不能是巴山郡家鄉那邊的縣令,而要在靠近豫章附近的新建縣當縣令,這便是南朝這邊少得可憐的“異地為官”制約,哪怕只“異地”了個幾十裡不到。

若是真的在家鄉當縣令了,那這些豪酋們極有可能擁有朝廷的大義與本地的實力,黃氏又不是本地唯一的豪酋。

如果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本地其他大族誰受得了?

大家都受不了肯定要掀桌子,這遊戲就沒法玩下去了。

所以陽休之對劉益守說的那句“本地狀況一言難盡”,還真是肺腑之言。

此時此刻,新建縣的大堂內,黃廷用正在接待建康那邊派來的使者陽休之。其實新建縣的局勢非常危險,黃廷用早就打算跑路。是在黃法氍的強烈建議下,黃廷用才沒有跑回巴山郡老家的。

黃法氍的建議也很簡單:

如今江州局勢複雜,蕭綸自顧不暇,哪裡有精力去處理我們?只要我們不表態強烈支持建康中樞平叛,那麼蕭綸看都不會看我們一眼。

反倒是父親棄城逃跑,就等於是放棄了朝廷給的金字招牌,也是我們在家鄉立足的籌碼。巴山郡豪酋眾多,其他人畏懼我們,無非是朝廷的官職與我們手裡的兵馬而已。

如今父親若是跑路,不亞於自斷臂膀,那樣的話我們只能依靠自己手裡的兵馬自保,黃氏在本地卻已然沒有了號召力,自然就混不下去了。

父親可以想想,豫章豪酋餘孝傾之流一直在向朝廷求官,想當豫章郡太守,如果沒有好處,他肯定不幹,畢竟餘孝傾也不傻啊!

這一局,誰逃誰是狗!

聽到黃法氍“中肯的”建議,黃廷用吃了顆豹子膽,在幾乎無險可守的新建縣縣衙安心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