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第557章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出征在即,劉益守卻依然安心在壽陽府邸裡讀書,充實自己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劉益守覺得,很多前人的治國安民思想,都是值得學習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

此時此刻,劉益守正在書房裡讀祖沖之當年寫的《安邊論》,心中大為歎服。

祖沖之的成就主要是在數學和工程上,社科類也有建樹,在政治上的創新不多,但這篇《安邊論》,卻寫得非常實在,可操作性極強。

官府出面,組織流民和失去田地的佃戶們開墾荒地,發展農業。

所得糧草部分賑災,部分軍用。既可以增強國力,安定民生,又能鞏固國防。

只可惜這本書沒遇上好時候,祖沖之寫書那會正好是蕭寶卷上位,整天不幹人事。蕭寶卷那廝只顧著哄潘妃玩“步步生蓮花”了,哪會管邊民死活。

至於那時候的蕭衍就更不會了,蕭菩薩那會就差沒在腦門上寫“造反”二字,國家大事不重要,奪權才是第一位的。

哪怕是到了現在,劉益守也沒法接受祖沖之這本書的所有主張。屯田一個不小心就會屯出藩鎮來的。

國家是一個很虛的概念,行使權利的都是具體的機構。誰來組織屯田,好處又歸誰,不能冠一個“國家”的名字而不深究細節。

所以哪怕很多想法很好,卻不能簡單認為可以暢通無阻的執行下去。政策的細緻程度往往決定了成敗。

“你那五卷《綴術》,我已經讓祖皓編撰《算經十書》,想來流芳百世不成問題,總算沒有辱沒你吧?”

劉益守輕嘆一聲,將《安邊論》合上,他劉某人絕對是對得起祖沖之了。

如今中華書局非常活躍,比原來還是同泰寺的時候熱鬧多了。不僅吸納了很多因為站錯隊不得志的文化人,而且凋版刊印的書籍種類也越來越多。

其發展速度遠超劉益守當初的估計。光是其他人送來刊印的孤本,都很是不少,光是審核與校訂,就排到了幾年之後。

劉益守秉持著“人盡其用”的原則,只要是不涉及到政治立場的官職,錄用人才都是不計較出身。

中華書局裡面負責校對編撰的官吏都有數百人之多。已經比得上當初同泰寺的和尚了。

以至於現在中華書局已經把當初同泰寺外圍的一些宅院也都兼併了進來,並分成了內外兩部分。

外部的都是工匠負責凋版,內部的才是官吏和文人,負責編撰校對。

各種道書佛經已經悄咪咪的往北面出口,銷路極好,幾乎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每次刊印都會被搶購一空。

書籍在這個年代就是比金銀還硬的硬通貨,印刷精美的佛經,更是寺廟盈利的大頭。

北邊的僧侶們派人從南面進口佛經,再順手賣給北面的貴人,過個手是幾倍的利潤。他們又不負責抄寫,就是去建康進個貨而已,惠而不費簡直不要太爽。

凋版印刷佛經的清晰與精美,那是手抄版本完全不能比的。至於凋版印刷對於政治格局的改變,現在所有人都完全沒有意識到。

凋版印刷的書籍,雖然讓貧苦人家也有機會讀書甚至藏書了,但是原本的大世家和普通寒門,也是獲利者,他們弄到書籍的難度也是直線下降。

所以現在不但沒有人站出來反對中華書局的活躍與擴張,反而很多文人以加入其中為榮。

畢竟,刊印的書,可以留下自己校對編撰的名字!可以流芳百世!

書局不僅是機械的刊印書,而且還“生產”書,甚至已經“生產”了不少書籍。

中華書局裡面那些負責編撰的官吏,要乾的事情,就是把很多相關又分散的文章,整理成冊,先按統一的字體和字跡謄寫校對,再讓工匠製作凋版,刊印出版。

比如那曠世大作《算經十書》這套叢書,就是劉益守直接下令編撰的,等於是“生產”了一套書,而且並不對外發售,印出來就直接送到建康國子監裡面作為教材和典藏。

劉益守和他麾下親信們制定的改革措施,並不激進,從易到難,都是把基礎工作做到了細處。以建康為中心,改革南梁手工業,經濟貿易和商稅,獲得大量浮財來推動深水區改革和土地田畝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