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第570章 巴陵之戰(2)

萍鄉小城,防禦不值一提。當初就是兵不血刃的投降了蕭繹,後來蕭繹退兵,這裡又被放棄,萍鄉縣令上表朝廷請罪,卻遲遲沒有得到回覆。眾多地方官吏惶惶不可終日,如同喪家之犬。

如今,劉益守帶著大軍來了,這些人沒有等來朝廷的安慰與寬恕,卻是淪落到被一網打盡,集體下獄的窘境!

這些萍鄉縣的地方官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一個個都在那喊冤。

但是無人理會他們在叫囂什麼,偶爾透露出來的冰冷眼神,也跟看死人差不多。

這天在萍鄉城外,劉益守看著遠處的淥水很久,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他終於明白蕭繹為什麼打不下宜陽城(宜春市)以後就會選擇退兵了。

地理山川不能憑著道聽途說的印象做判斷,一定要實地考察一番才能知曉其中奧妙。

這條“湘贛走廊”表面上是水路連通,然而在萍鄉這個地方卻是斷開了,萍鄉西邊這條河叫淥水,東邊那條河牽水。

一條接洞庭湖,一條接鄱陽湖,中間是沒有連通的!雖然它們在最接近的地方,距離已經小到可以人工開鑿出一條運河!

萍鄉城北有淥水渡口,城南有牽水渡口,糧秣輜重必須要在這裡轉運。萍鄉這裡天然就是一個作為轉運倉的地方。

很顯然,如果一波流不能打到豫章,那麼朝廷反殺回來,只要一把火將萍鄉這裡屯紮的輜重燒掉,那麼蕭繹就不得不飲恨退兵。

反過來說,對劉益守的朝廷官軍來說,如果不能一波流打下臨湘,那麼很可能也是凶多吉少。

“知易行難,打仗果然是比耍嘴皮子難多了啊。”

劉益守忍不住一陣唏噓感慨道。這些年一直親征,增長了不少見識,這才能讓手下將校們拜服。

兒皇帝坐鎮朝廷,看不到將士們的功勞也看不到他們的罪責,既不能給軍隊帶來勝利,亦是對各路丘八們沒有震懾。恩也沒有,威也沒有,如何能坐得穩江山呢?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可謂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他劉某人不過是順應了大勢罷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劉益守長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說道。

他想起了很多事情,前世那些略顯卑微寒酸,又無憂無慮的往事,好似發生在昨天,卻又一切都成為了過往雲煙。

“主公,萍鄉本地官員從賊,不如全部處死,人頭祭旗,以儆效尤。”

正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王偉拱手對劉益守行禮建議道。

如今正是戰鬥前的關鍵準備時期,統一人心非常必要。殺一波從賊的人,表明朝廷平叛的決心,這一點不需要過多去解釋。

“曹孟德當年官渡之戰後有焚書不究之舉,將這些人全部罷官,然後都釋放了吧,不用為難他們了。哦,對了,記得抄家。命可以留,錢不能留下。”

劉益守澹然的擺了擺手,頭也不回的說道。

“可是主公……”

王偉還想說什麼,劉益守卻轉過頭來看著他說道:“湘州城池不少,湘州四鄰也有不少城池跟蕭繹有過勾結,有公開的,有私下裡的,人員牽扯甚大。

這些地方官僚在朝堂與湘東王之間站隊,反覆橫跳,說穿了不過是活命而已,想來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一個個的追究,會給我們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今日將萍鄉的地方官吏釋放,也是表明我們的態度,不會對這些人趕盡殺絕。犯了錯肯定要受罰,站直了捱打,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還不至於說上綱上線,一定要砍腦袋才肯罷手的。

小懲大戒,將這些人貶官,家產充公,分給當地窮苦人家,招募一些投靠我們的人當嚮導。這樣的話,本地百姓擁護我們,本地官吏鬆了口氣,不會聚集起來跟我們作對。

大家都滿意,何樂不為呢?”

劉益守耐心的對王偉解釋了一番,不過並沒有將王偉說服,對方還是有不同意見。

“主公仁慈,但好多人卻是冥頑不靈,未必能體諒主公的苦心。主公從前不是常說,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麼?何苦對這些人網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