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劍遠行 作品

第643章 彼疲敝之師,我以逸待之

總體而言,漢中也好,蜀地也好,還是跟南方的聯繫更加緊密一些。長江與漢水分別連通了蜀地與漢中,水路前往這兩地,要比關中那邊翻閱大山走棧道便捷太多了。

三國時期,諸葛丞相就是長期用蜀地產出的蜀錦,水路運輸到江東,來交換東吳那邊的糧食,以彌補蜀地糧食產出的不足。

而蜀國長期的北伐策略,也是以攻代守,贏得戰略上的主動,為東吳減輕戰略壓力。

可惜的是孫十萬比較廢柴,而且東吳的世兵制對於開疆拓土的勢力來說又是個大毒瘤,無法改變戰略上的劣勢。

一直到唐代,蜀地與江南的聯繫才日漸緊密起來,形成了“一揚二益”的經濟格局。蜀地與江南連接的關鍵地段“夔門”,變成了商賈雲集,因為貿易而畸形繁榮的中轉之地。唐王朝在此設立夔州江關衙門,專業收過往商船的商稅。

劉益守前世歷史上,這地方可不得了,歷代朝廷在此地設長江關隘,收稅收到了1917年。

可以說收稅收到了手軟!

有鑑於夔門到重要性,劉益守命朝廷中樞頒佈政令,在巴東(奉節)設立關隘,派兵屯紮白帝城,改巴東郡為夔州,建立夔州都督府。並於此地設長江江關與巡檢司,負責長江三峽水道安全。

蕭衍執政非常惰怠,滿地是錢都不知道撿起來,施政又無遠見,只顧眼前不管將來,往往都是後知後覺。

如今蜀地與江南的局勢,跟劉益守當初入主壽陽時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從蕭紀入主蜀地後,民生安定,物產漸豐,商賈在蜀地和荊襄兩地來往不禁絕,情況早已跟舊時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蜀地與江南人員來往不斷,物產交易亦是頗為頻繁。雖然蕭紀屬於將來必定要叛亂的藩王勢力,但這並不妨礙劉益守先把兩邊收稅的關隘建好。

收稅嘛,一萬個不多,一個也不少,有多少收多少!多多益善。

把商稅收起來了,農稅便可以少收一些。在一個以農業為本的社會體系裡,少收農稅,讓底層百姓富裕起來,儘量解除他們與世家大戶的人身依附關係,商業便能自然而然發展起來。

商業都發展不起來,社會怎麼進步?很多事情是明擺著的!

無論世家大戶多麼牛逼,有個跟資本社會同樣的道理不能忽視:這些人社會總體消費能力極低!而且這些人又無法提高底層百姓的消費能力,導致了社會運行的極大扭曲。

所謂百姓不鬧事,只是社會運行的最低需求,如果以這個為最高,劉益守覺得自己現在就可以甩開膀子及時行樂了。

還有個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古代農稅的運輸成本,往往高得驚人!而商稅以貨幣,布匹等物為主,運輸成本低,尤其是靠近水路關隘所收商稅,更是如此。

國家收商稅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劉益守秉持著“富人多交稅,窮人少交稅,補不足而損有餘”的理念,有所為有所不為。該收的稅絕不手軟。

王琳帶著常德水軍抵達夔州後,擔任夔州都督府的大都督,在此地改造舊有船塢,擴大規模,打造戰船與商船,派人巡視江面。用販賣商船與槽船的方式籌集部分軍費。

朝廷又下令在夔州設立關稅衙門,依照中樞政令對過往商船收商稅,對過往旅客收人頭稅。收上來的稅款,並不經過王琳的手,而是聽從中樞分配(不一定會運回建康)。

二者同級,並行不悖。

劉益守對蜀地的攻略,不聲不響的就在積極準備著。如今連漢中都沒有拿下,就想著要攻略蜀地,似乎用“得隴望蜀”四個字都不足以形容他這個老硬幣的野心。

……

秋收已過,天氣晴好,適合行軍。楊忠領著五百精兵,乘坐禁軍所屬的水軍船隻先抵達郢州(武昌)後,又走漢水來到襄陽。

稍作休整補給後,又沿著漢江逆流而上前往漢中,一路坐船毫不停歇。

此行雖然途經的地方很多,但實際上所花費的時間卻很少。古代船隻水路一日夜逆流可行三百里,順流可行五百里,遠遠大於最快的陸路行軍速度。

無論是行軍還是補給,走水路都是王道,乃是成本最小的運輸方式,沒有之一。

段韶跟在楊忠身邊冷眼觀察梁軍的組織運作模式,從前壓在心中的很多問題都得到了解答。劉益守從前獲勝的秘訣是什麼,以前段韶一直沒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