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巨頭 作品

第兩百五十九章 烽火、螺旋、面具

    從結構的骨架來說,烽火戲諸侯和狼來了,是十分相近的故事。

    都是在描述為了取樂而欺騙他人,耗盡了他人的信任,最終導致自身在危難中得不到救援。

    是因為故事底層的核心骨架接近,所以才會融為一體?

    但是,如果仔細辨認的話,會發現兩個故事還是有細節差異的。

    只是這些細節,會有不少人認為“無關緊要”。

    比如,狼來了是放羊的孩子為了自己高興,結果是羊被吃了。

    烽火戲諸侯是周幽王為了博取美人一笑,結果是周幽王身死。

    但也僅此而已。

    比起這個,或許更重要的是,他將畸影鴉的能力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原本,因為他判斷“地獄”裡的那位可能會給他留下什麼陷阱,就像他對對方做的那樣,所以儘量避免在自己的身上使用能力。

    但是,經過這一次“瀕死”,他與自身記憶的疏離感變得更強了。

    原本的“擔憂”,和各種判斷,對他的影響變得更小了。

    他會沿著生前堯言的記憶為基礎形成的邏輯判斷來進行決策和行動,但因為他於“堯言的記憶”更加疏離了。

    其中,也包括“重要性”的判斷。

    根據“堯言的記憶”而形成的邏輯,對“他”的影響變弱了。

    原本,因為他和這段記憶的連接變弱了。

    準確地說,“自我認同”變弱了。

    按照堯言的記憶和邏輯,將“以這段記憶為基礎而進行思考和判斷的主體”視為“我”。

    但是,現在,他和這段記憶和邏輯的關係變弱了。

    這個“我”,也變淡了。

    想要簡化的話,可以視為“認同感”。

    從記憶的判斷來說,他的確是“堯言”的一部分。

    但是,他失去了認同感。

    不,這句話的邏輯有問題。

    認同感,是由“記憶和邏輯”編織出來的。

    是這段記憶和邏輯,對他缺少了認同感。

    也不對,因為“思考”的過程,是他在進行。

    換一個例子來說,應該是——有人在思考的時候,認為自己的腦子不屬於自己。

    這就是他現在發生的狀況。

    也不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