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佑商夏 作品

第一百九十五章 鎖廳試-(挖坑)

    “熙寧十年,始立《宗子試法》。凡祖宗袒免親已受命者,附鎖廳試,自袒免以外,得試於國子監。”

    延遲一年的春闈開場了,這一次盛長槐倒不像解試的時候那般倒黴,被分配到傳說中的臭號裡面,可以這麼說,無論怎麼抽籤,盛長槐都不會分配到臭號,這個和盛長槐是否得寵沒任何關係,科舉乃是國朝最為公平的掄才大典,又怎麼會在明面上有這種暗箱操作表現出來。

    之所以不會被分配到臭號,是因為盛長槐會試與正常考生有所不同,按大宋律令,通過解試之後發解之人參加會試,如果本就是身有官職者,並不會和白身的讀書人爭取那有限的名額,而是會參加另外一場科舉考試,考題雖然和正常考生的相似,但是卻分榜錄取,名額也有其定數,並非跟其餘白身讀書人共享名額。

    “鎖廳試”,從盛長槐前世的歷史來看,開創於北宋,終於南宋,大宋科舉每兩年或者三年一次,每次錄取的名額有限,這也是進士如此尊貴的原因,但是要統治偌大的疆域,光靠這兩年年幾百號進士是無論如何也滿足不了的,更何況三甲進士出身乃是從八品,比後世其他王朝的起點要低多了,縣丞級主簿等職位,放在後世也屬於吏員所屬,而在大宋是正兒八經的官職。

    在大宋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舉薦征辟的官員特別多,這樣做的利弊就不提了,但是呢,徵辟或者被舉薦的官員,天花板很低,而且在官場有個鄙視鏈,翰林院出身的瞧不上非翰林出身的,無他,只有翰林院出身的官員才有拜相的可能性,進士出身的又瞧不起非進士出身的,不光光是因為非進士出身升遷困難,難以升到高位,還有文人相輕這樣的原因。

    最初,朝廷認為,一些低職位的小官員,因學歷出身不高,影響仕途,長年未能升遷,所以意志消沉。為了鼓勵這些人努力進取,讓他們有些奔頭,所以出臺了“鎖廳試”這個政策。但對那些考試成績合格的,只給於升官職,沒有給予進士出身的名份。也就是說,考中的只給升級升職位,沒有給“進士”的頭銜,不承認其學歷。不但如此,還規定沒考上的,連原來的官職都要撤掉。讓其回家好好學習,以後再參加科舉考試。這種規定,造成很多現有官員都不敢去參加會試。因為考上了,沒有承認是“進士”,只有升點兒職。如果考不上,連飯碗都沒了。誰事願意幹呀?除非是因職位低微,早就想辭職不幹的人才會去冒這個險。頂丶ノ亅丶哾網

    後來朝廷覺得考試合格不給名份的確不好,所以改了規定:考試合格者,皇帝賜給“進士及第”(及第的意思是及格)。但那一條考試不及格,落榜者撤職的規定依舊沒變。所以,參加進士考試的風險依然存在,報名參加會試的小官員不是很多。

    再後來,先帝親政之後,才廢除這條“凡考不取者輒停官”的規定。這樣,考試合格者升官,朝廷承認其“進士出身”的高學歷。考不中的,不撤官職,不降級別,工資待遇照常。大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樣大大地激勵小官們勤奮學習,努力備考。

    因這部分參加科考的考生,基本上都是有官職在身,如果他們跟正常的考生同榜錄用,公平性會受到質疑,至少在外部看來,有官身的考生舞弊的便利性比白身的要大了許多,因此就有了“鎖廳試”這樣的政策。

    為了表示對這方便考生的嚴格,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其餘考生考完一場中間可以出貢院修整,而參加“鎖廳試”的考生就沒這個福利了,或許是朝廷害怕某些考生知道考官之後,會用什麼暗地裡的手段賄賂考官,畢竟隨著時代發展,參加“鎖廳試”的不光有低級非進士出身的官員,還有宗室和勳貴子弟,更有甚者,就如同盛長槐這樣身有爵位者,甚者像現在位高權重的顧廷燁,也是有資格參加的,這幫人的能量可是非常巨大的。“鎖廳試”名字的由來也可能是如此,這就不得而知了,參加“鎖廳試”的考生,直到三場考試結束,才可出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