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佑商夏 作品

第二百零三章 以勢壓人

    自從韓大相公喊出那一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販夫走卒,都對進士出身官員的清貴有了深刻印象,從那以後,每逢科舉放榜,在整個汴京都是最重大的事蹟之一。

    雖然僅僅是會試,並不像殿試那樣會在東華門外唱名,但是,會試的關注度反而不低於殿試,在某些人眼裡,會試比殿試更加重要,而這些人,並非是自己或者家人參加科考的。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宋就有了一個傳統,那就是榜下捉婿,放到先帝剛登基那會,榜下捉婿還是有風險的,也就只有成名已久的才子才會受到追捧。

    歸根結底,還是和科考的政策有關,先帝登基之前,會試之後的殿試,一甲,二甲,三甲皆有數,一甲二甲賜進士及第,三甲賜進士出身,但在先帝剛剛登基那會,先太后垂簾聽政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人物,促使大宋科舉做出改變。

    西夏重臣張元,本為宋人,因會試之後參加殿試落榜,心中不忿,與同窗好友投奔西夏,兩人分別改名張元和吳昊,以此博取西夏李元昊的注意,並因此在西夏入仕,一步步幫助西夏做大做強,因這二人對大宋的瞭解,尤其是張元,本就是秦風路人士,對西北民情相當熟悉,西夏因此在政治,經濟與西北處處針對大宋。

    就是出現了這樣的一件事,在官家親政之後,為了交好士子,避免在出現一個張元和吳昊這樣的人物,對科舉做出了重大改變,會試之後不在罷黜舉子,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通過會試,就相當於考中了進士。

    不過不同於後世的科舉制度,只有一甲,二甲,三甲,大宋將原本被罷黜的舉子,又分為四甲和五甲,後來隨著時間推移,一甲三人不變,二甲人數大幅度削減,同比之下,三甲人數和四甲人數也有所削減,只有五甲佔據了幾乎半壁江山。

    因四甲人數較少,相對來說比較優秀,大部分舉子學識比之三甲差不了多少,相差的也就是運氣而已,因此和三甲一樣,會被賜予進士出身,而原本會在殿試中被罷黜的,基本上都是五甲出身,即便是現在不會被罷黜,在出身上也低於前四甲,被賜為同進士出身。

    當年這個稱呼剛出爐的時候,民間還有個笑話,將同進士和如夫人相提並論,在官場上的鄙視鏈佔據最底層,甚至當年同進士沒有參加翰林院館選的資格,雖然近些年放開了這個資格,其實也就是在面子上沒那麼難看,掉落的五甲的舉子,本身就是才華比不上前四甲的,翰林院每次館選的人數只有十餘人,一甲三人面試進入翰林院,又佔據了三個席位,剩下的名額,大部分被二甲進士考中,僅有一兩個名額會被三甲出身的進士奪取,掉落到四甲的都不多見,更何談五甲,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樣的人物出現。頂奌尐訁兌蛧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榜下捉婿愈演愈烈,大宋的富戶鄉紳也很現實,之前是賭一把,現在連賭都不用賭,無論是誰,只要是中了進士,都會成為榜下捉婿的對象,而官府對這樣的情況也當看不見,畢竟他們是明白的,這種事情,說不上吃虧還是佔便宜,而且,如果中榜的舉子誓死不從,商賈富戶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最後還是好吃好喝的供著,實在說不通,就只能禮送出門。

    盛長槐自然不用擔心出現這樣的事情,笑話,榜下捉婿的對象,一般都是貧寒舉子,或者小家族出身的,真正名門出身的舉子,除非是自己想要見識見識,表明自己身份之後,在加上下人的保護,還沒人敢動他們,更何況盛長槐這樣身份尊貴的侯爵,誰敢和大宋第一勳貴英國公家搶姑爺。

    真正的大家族,是不屑於榜下捉婿這樣粗淺的手段,等殿試的排名出爐,自家有頭有臉的長輩出面,組織幾場文會,有的是機會找家世學識都為上品的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