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佑商夏 作品

第二百零九章 報應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自科舉誕生,有多少文人墨客,描寫了對科舉的嚮往,或者登科後的喜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舉,科舉也,科舉的終點,便是殿試。

    殿試的題目由皇帝親筆所出,並沒有什麼定例,可能是一篇策論,也有可能是幾道時務題,全看官家的心情,尤其是在會試之後,進士的人選已經確定。

    今年的殿試定在了會試放榜三日之後,和往常一樣,今年新帝登基,畢竟是恩科,也不打算為難新科進士們,總計出了兩道題,一詩一賦,詩詞盛長槐最為擅長,但賦這一塊,就馬馬虎虎了,勉強稱得上優秀吧。

    今日,已經是殿試過後第三天,考試一日,閱卷一日,放榜一日,和先帝剛剛登基那會不同,當年先帝登基的時候,殿試會罷黜大部分舉子,名額稀少,後來因張元的緣故,會試不在罷黜舉子,通過會試的舉子在數量上也大幅度上升,實際上進士的名額年年攀升。

    在盛長槐看來,這進士的含金量,和後世大學擴招一樣,本科生一年比一年不值錢的結果差不多,先帝登基剛開始那幾年,進士就是進士,沒有什麼鄙視鏈,甚至翰林院,也是每個人都要進的,當年的翰林院,其實相當於新科進士實習的場所。

    比如先帝登基第二次科舉,通過會試進入殿試者只有八人,殿試錄取者也只有六人,由此可見當時的含金量有多高,不過呢,因殿試是官家選取,罷黜的舉子自然是將落榜的原因歸咎於官家不識人,就好比張元,要不然大宋也不會因此做出改變,其實說白了,皇家不願意做這個得罪人的差事,把罷黜下放到會試,結果沒想到,官家聰明,群臣也不是傻子,會試反而比之前通過名額更多了。

    現在的進士,一年比一年多,翰林院反而顯的越來越清貴,甚至於到現在,非翰林出身不得拜相,已經成為不公開的秘密,當年可沒這個規矩。

    東華門唱名,也因此有所改變,當年殿試十幾人,幾十人,自太宗皇帝開始,那一年中進士者一共二十五名,太宗皇帝按名次逐一呼喚出每個中舉者的姓名,並賜進士及第,突顯了皇帝對科舉選才的重視。

    官家唱名之後,在由內官,禁衛依次傳音,直至東華門,這便是東華門唱名的由來,自此以後,皇帝臨軒唱名賜第之制一直延續下來,其儀式也逐漸制度化,禮部因此還制定了種種章程。

    後來,隨著科舉錄士名額漸漸增加,全部由官家親口唱名也不現實,就改成了皇帝象徵性地呼出前三名的進士,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的由官員代為傳喚,稱為“傳臚”或“臚傳”。

    到了現在,更是有所改變,同進士出身,進士出身,除了三甲者,其餘四甲,五甲,這部分人的名單,在東華門外張榜公示,從現在開始,同科中舉者就有了身份上的區別。

    今日,東華門上已經掛上了門種,通過會試的舉子也都紛紛聚集在東華門外的酒樓,等候殿試放榜,東華門外禮部官員唱名。

    東華門外,有兩處酒樓最為繁華,一個是樊樓,這個自不用說,大宋汴京第一酒樓,還有一個是楊樓,雖沒樊樓高,但卻比樊樓佔據面積大,因開的比樊樓晚,後臺又比不上樊樓,反而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但楊樓有個優點,離東華門比樊樓近一些,又優先安排了人選對不在唱名的四甲五甲進行唱名等等措失,這些年慢慢的也得到了口碑。

    會試通過的舉子,幾乎全部都聚集在這兩棟酒樓,樊樓收費高,基本上都是大家族或者富戶子弟,楊樓不僅收費低,今日對中舉舉子還免費,因此貧寒舉子,平民舉子,還有普通富戶出身的舉子都在這裡。

    按道理,盛長槐此時應該在樊樓等候放榜,但前兩天齊衡因來盛家提親碰了個釘子,知道了盛明蘭和顧廷燁定親的事情,多次找盛長槐讓他給明蘭傳話,弄的盛長槐煩不勝煩,所以今日便到了楊樓等候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