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雄 作品

第536章 539.曲阜

    地球的許多知識,特別是基礎知識,越近現代,就越是集體產物,哪怕如今,任何一個研究課題,同樣是無數思想碰撞、無數聯合試驗之下的產物;

    換言之,地球,個人想要單打天下,太難了。

    集體協作,同樣有著巨大的好處,那就是往往進階的會一群出現,就好比袁院士封聖,他的學生們一個個憑此進階,五六階的數以千計,極大的充實了龍國農業方面的基礎。

    “時代有時代的產物,等你到了大儒,就可以選擇方向為封聖做準備了。不過,我倒是認為,傳播儒道體系,也該出幾個半聖才對!”

    孔德倫很認可,傳播儒學和傳播儒道,是有差別的,傳播儒學,是傳播知識,傳播儒道,是傳播知識的運用;

    後者在地球屬於新生事物,對人族而言,同樣有著莫大功德,出幾個半聖,很合理。

    儒道修煉體系在聖階之前,是一個人學識的積累,也是一個人學術的成型,更是一個人思想的雛形。

    在一方世界之中,這個學識的積累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有限指的是限制,思維的限制,比如,在地球,你知道雲雨的形成,這已經屬於常識問題,潛意識的就不會將它歸類到學識。

    換成孔德倫,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知識體系,在地球光讀書這段時間點,他就從舉人文位踏入大學生範疇,已經開始凝聚文臺。

    這也是為何儒道至聖的半聖都喜歡暢遊其他世界的緣故,體系成就了他們,也限制了他們,唯有跳出一方天地,才能更好的成長,成長了,再反過來填補世界的底蘊,這才能促使他們在諸天萬族之中崛起。

    孔德倫如今知道這點,更明白自己的機緣至少也是半聖等級,這也然他萬分珍惜這份機緣,半數以上的時間,都投入了儒道體系的推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