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霧白荊 作品

第173章 我曾於位格之上,也曾踏足生命的禁忌

    七點零五分修正,如果提前閱讀的小夥伴,可以重新加載修正錯亂

    望聞問切四診源於《黃帝內經》。

    1.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

    觀神色者,如《靈樞·五色》、《靈樞·五閱五使》和《靈樞·五色》所載,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複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素問·刺熱論》和《靈樞》所載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症狀,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黃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繫,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摺疊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和《素問·徵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有關標本先後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病為本,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癒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深淺補瀉、徐疾補瀉和輕重補瀉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