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奇 作品

第1775章 兩個大王

    大隋對高句麗舊地,尤其是薩水以南的地區的統治,一直都不安穩。最大的問題便是沒有遷移當地的百姓,而大隋在當地又沒有什麼統治基礎。

    歷史上唐朝遷移了數十萬高句麗人,各地的反叛尚且此起彼伏,更何況今日。

    高句麗人共計有三四百萬,薩水以南也得有一二百萬。雖然與大隋交戰時,高句麗多次大敗,青壯銳減,但畢竟人口基數在那裡,高句麗復國組織混跡其中,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很充沛。

    大隋雖然看似佔領了高句麗大部,但對於很多城池,大隋只是名義上佔領,根本無力控制。很多城池皆是朝三暮四,在大隋和高句麗復國組織之間來回橫跳。因此每每高句麗復國組織一稍微起勢,便有無數城池響應,造成更大的波動。

    在靠近西海岸的地方情況稍微好一些,比較此地以平原為主,隋軍控制力強。但朝鮮城往東皆是丘陵地帶,山林密佈,城池眾多,這裡到處都是高句麗復國組織,讓大隋苦不堪言。

    此時原高句麗境內的復國組織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部便是高寶藏的報德軍。

    一部是淵太祚的兒子淵什彌、所夫孫統領的太白山軍,分佈在整個高句麗的北部徒太山一帶和鴨淥水上游。

    最後一支便是以單單大領為活動中心,活躍在整個樂浪半島北部的武裝力量。這支勢力分作幾十股軍隊,名義上領頭的是高元的庶子高任男,主要領導人包括豆方婁、溫沙門等高句麗舊將。

    高任男自稱是高元的庶子,真假不好說,不過掛著個王子的名頭,倒是管用。

    原本高任男等人不敵隋軍,屢戰屢敗,一直苟且在單單大領。報德軍攻打鐵原,整個樂浪半島局勢大變,朝鮮城的隋軍也疲於應付,終於讓高任男等人尋到機會。

    高任男和豆方婁等人率領四千多臨時集結的部隊,包圍了鏤方縣城。

    因為鏤方縣是連接嶺東、嶺西的要地,也是隋軍從朝鮮城到不而城、沃沮城最近的道路樞紐,所以隋軍在此屯兵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