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長不孤 作品

第448章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有一項著名研究。志願者按照卡尼曼的要求,描述自己一般上班日的全天行程,再分段一一評估他們究竟有多喜歡或討厭這些時刻。他發現,大多數人對生活的看法其實會有所矛盾。以“養育下一代”為例。就單純以估算的“快樂值”或“厭惡值”數字來說,養孩子可說是非常不愉快的事。很多時候,養孩子就是要換尿布、洗碗、處理他們的哭鬧和脾氣,這些都算是沒人想做的苦差事。然而,大多數家長都說孩子是他們快樂的主要來源。

    這或許也是演化機制給予的一個束縛。但它多少也揭示了人類精神運作的一點點規律。

    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相反,快樂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體;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

    祝心雨問道:“那這和我不喜歡錢又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你理解了這一點。你知道錢能買到什麼。錢可以買到很多好吃好喝的,但你覺得那帶來的肉體欣快感沒有多麼了不起。錢能夠帶來尊敬,但你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值得他人尊敬。在你的設想之中,當你白髮皚皚,回顧已逝年華時,不會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會因一事無成而羞愧。”

    “人的一生就應該這麼度過!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向山站起來,語氣稍稍有些激動。

    “但我跟你說的那個人,過得可爽了。”祝心雨撇撇嘴。

    “而你討厭的那個人呢,則是真心希望擁有錢能給他帶來的東西。他覺得,自己擁有了錢,就擁有了‘成功’。他就應當獲得‘幸福’。他所經歷過的環境,讓他產生了這樣一種價值的尺度——擁有了錢就擁有幸福,所以金錢之外的一切都不重要。”向山道,“說實話,‘幸福感’是一種很難精確數值化的東西。所以我也不敢打包票說,他現在的‘幸福感’一定無法抵消‘空虛感’。我也沒法告訴你,他的快樂就一定是假的。但是,根據‘人類幸福指數存在一個上限’以及‘欣快感會快速消退’的理論,他大腦能給他的幸福感,絕對不會高於一般的幸福家庭太多。但是,如果社會上只存在這一種價值的尺度,那他的幸福,就會造成更多人的‘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