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長不孤 作品

第一百一十四章 思維方式切換、吸收以及宗教業務

 傳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非常喜愛小提琴,並且擁有一定的研究水平。曾經有一名對物理學並不如何瞭解的評論家在聽完他的演奏之後,對旁人說道:“非常優秀的演奏,但是我不認為他的演奏配的上他享譽世界的名聲,有很多人拉得和他一樣好。”作為演奏者的愛因斯坦,雖然其成就遠遠比不上他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就,但依舊稱得上“優秀”。 

 而愛因斯坦還有另一個小習慣。他偶爾會在思考的時候握著小提琴,在無意識間用琴弓摩擦琴絃。在這種狀況下,他自認自己拉出來的東西不成曲調,沒法聽。但這卻是一種持續了很久的習慣。 

 四百年之後,另一個獲得了類似視角的人,回憶起了青年時代聽過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的愛因斯坦,或許與二十一世紀初的約格莫夫類似。他們因為自己少年時的愛好,而在大腦中創建了“音樂”的結構,相關的神經網絡在得到鍛鍊之後,便已經相當發達。 

 與此同時,他們在另一領域的深入思考,使得另一個神經網絡的結構急速擴張。在日復一日的鍛鍊之中,隸屬於這個神經網絡的結構得到了強化,而疏於鍛鍊的部分則開始退行。擁有無窮可能性、在萬般領域皆能展現力量的萬用思考工具,開始將力量集中於一個領域。 

 但是,大腦的大小一開始就是固定的。在那個時代,人類打開顱骨,尚需要冒著死的風險。況且神經元的原癌細胞在人生的一定階段之後便已經沉寂。大腦是幾乎不會增殖的。 

 於是,那個擴張的神經網絡,便會嘗試合併另一個神經網絡。 

 在旁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就這麼發生了。 

 與“理性”大相徑庭的音樂本身,成為了科學思考的輔助工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在用特定手段安撫自己的大腦。 

 向山放下了自己手中的吉他。這具吉他還是實驗室裡增材建造完成的。從弦到琴身一水兒的合成材料。他會在沉思的時候進行即興的演奏。 

 這行為本身是安全的。第九武神只是相對原始的Ai,只懂得扮演,而不具備研究的能力。約格莫夫本人則受限於自身的認知,從沒有進行過類似的行為,沒人會知道,他正在嘗試引導出約格莫夫的能力。 

 甚至學徒們只會不明覺厲。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有偉大的科研騎士才有資格具備這種“怪癖”。 

 啊,不。其實這種“怪癖”的“怪”,是指旁人認知中的“異常”。他們難以理解“為什麼做這種奇怪的事情會有助於理性的思考”。 

 那些怪癖的持有者自己或許也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這種思維方式是“自然”的。如果沒有旁人指出,或許他們一生都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因為這些癖好往往是神經網絡發展的“結果”。 

 只有大腦得到相當程度鍛鍊、代表“科學思維”的神經網絡擴張,“吞併”了大腦內的其他認知神經網絡,“怪癖”才會出現。那些科學家們不是因為有了怪癖才做出了不得的成就,而是他們日復一日的思考,將貧瘠的大腦資源堆在一處,才使得“怪癖”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