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月 作品

第180章 媒體審判

    八月二號,也就是斯坦福交流團到京的前一天,齊磊給雛鷹二班和日韓留學生上了最後一節西方新聞史課。

    其實,已經不叫西方新聞史了,早讓齊磊忽悠成東西方文化對比課了。

    簡直就是明著洗腦。

    文化自信這個事兒,一旦建立起來,就很難動搖。之後都不用齊磊刻意的引導,日韓留學生其實已經陷入到【選擇性接觸】的傳播傾向之中,齊磊不講都不行了。

    因為,他們迫切地需要為一個剛剛建立的價值觀尋找更多的佐證。

    今天講的是【媒體審判】在東西方傳播領域的不同性狀。大概意思就是:

    大夥兒還以為齊磊又要開啟狂踩模式,結果大半堂課過去了,原來是複習傳播學課程。

    多多少少有點降低水準,不像前面那麼激情了。

    齊磊:“社會天然地賦予媒體、輿論在新聞報道中的影響力和傳播屬性,而借媒體和輿論的影響力和傳播屬性影響司法審判的現象,就叫【媒體審判】。”

    名詞解釋,齊磊沒有照搬書本兒,是按自己的理解來的,大差不多。

    大夥兒本來以為,按傳播學課的流程,齊磊接下來要把【媒體審判】學術歷史和發展講清楚,再舉一個實證,加深瞭解呢。

    卻沒想到,他只是說了一個定義,馬上又講起了另外一個傳播學知識。

    這個更基礎。

    只見齊磊在講臺上來回踱步:“信息傳播的四要素。“

    “1、信源(客觀信息事實)。2、信息(主觀信息傳播者、媒體)。3、信道(信息傳播渠道)。

    4、信宿(信息受眾)。”

    眾人,。

    你這…這就過分了吧?傳播學第一課就是這四要素,其地位相當於物理學中的牛頓第一定律,數學裡的乘法口訣。

    這麼高大尚的課,你講傳播四要素?浪費時間呢?

    宋小樂沒忍住,他這段時間,基本上是不怎麼說話的。

    原因無它,這貨是全班唯一一個傳播學掛科的選手,真沒臉兒開口。

    可是這回,也是真沒忍住,苦著一張大臉,“班頭兒.,我一個傳播學掛科的都知道四要素,咱能來點實在的不?“

    齊磊瞪了他一眼,“你還好意思說?陳姥爺都想把你退回去了!“

    眾人鬨堂大笑,都懷疑宋小樂是怎麼進的雛鷹班。

    齊磊卻是不笑,敲了敲黑板,“今天才是滿滿的乾貨。“

    “注意聽!“

    指著板書,“把【媒體審判】和傳播四要素結合起來。“

    “首先,【信源】也就是客觀事實。“

    “在新聞領域,新聞的時效性,使得媒體往往追求第一手原則,以最快的速度公佈【信源】。“

    “【信源】的客觀真實性,卻不是媒體的第一考量。就比如,一個學生在學校裡跳樓了,媒體只要知道學生的生死,就要馬上進行報道。它爭取的就是時間,是第一手原則,而不是追求【信源】的客觀真實,比如,是他殺,還是自殺?跳樓動機是什麼?”

    “而司法真相則恰恰相反,是要經過司法程序,出警、立案調查、證據蒐集等等,一系列調查。“

    “即便已經認定了一個事實,學生是他殺,也還要經過公訴和法院審判才能認定客觀事實。“

    “所以,在時間上,媒體報道與司法程序是天然對立的。”

    “新聞是越快越好,而司法則恰恰是需要時間的。“

    “新聞只要有50%的真實性,甚至不需要真實性,就可以報道。”

    “而司法程序卻是追求100%的客觀事實。“

    眾人,“。…

    “第二點,信息(主觀傳播媒體)。為什麼要加個主觀呢?因為任何新聞的傳播者、不管是媒體,還是人際傳播(人對人的傳播),都無法避免地存在主觀判斷和傾向性。”

    “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主觀結論。“

    “就比如,一個學生跳樓了,而這個學生在從樓上掉下來之前,他被老師批評了。“

    “媒體的報道,必然要把兩件事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報道出去,這會大大增加新聞的可讀性。至於兩件事有沒有必然的聯繫,那不在新聞考量之內,而是司法考量。“

    “但這個主觀結論與司法結論,甚至司法還無法做出結論的時間結點形成反差,那麼輿論就會產生懷疑現象。“

    “輿論是需要【意見領袖】的,而媒體的主觀結論,就成為了輿論所看到的真相!“

    “第三,信道(信息傳播的渠道)。“

    “在客觀事實還無法在法律層面做出判斷,而媒體的主觀結論先司法結論進入傳播的情況下,輿論的信息偏差,將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大!“

    “而這個時間,做為信息渠道的第三個要素,也會向一個結論偏移。“

    “輿論是什麼?公眾認知的體現。”

    “而公眾是無法保持理智的,他們會【選擇性接觸】,他們認為正確的結果。“

    “還是拿學生墜樓來舉證,假如媒體報道之後,輿論認為是老師的原因造成學生跳樓。“

    “而學校這個時候出來闢謠,說學生墜亡與老師無關。“

    “你們是相信媒體,還是學校?“

    眾人蔫頭套腦,“媒體。“

    齊磊,“原因呢?“

    童璐想都沒想,“第一,媒體做為第一個報道事件的意見領袖,具有主觀結論的可信度、以及定罪權。

    “第二,輿論更願意相信一個他們認為邏輯可以自洽的假想事實。“

    “第三,學校做為當事方,缺少公信力,而媒體即便是提前下達了主觀結論,但輿論缺少認清事實的其它信道。”

    齊磊挑眉,“回答正確,加十分。”

    跳過信道。

    齊磊:“第四,信宿(信息受眾)。“

    “信宿在無法看到客觀事實、相信媒體先司法結論一步得出來的主觀結論。”

    “且在認知上,認為媒體的權威性等同於司法權威的情況下,會形成什麼?“

    這次是韓國的那個小眼睛女生,”【暈輪效應】。“

    “輿論會根據初步印象,形成對事件的整體印象。也就是說,一般輿論認為這是老師的過錯造成的,

    那麼就會把第一主觀印象當做對事件的全部結論。“

    齊磊,“對了!那之後又會形成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