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月 作品

第85章 兩隻狐狸

    這些電影廠都是改革開放之前的產物,有的甚至解放前就有了,屬於體制內單位。

    早年間,承擔影視宣傳任務,拍的片子也都以正片為主。

    改革開放之後,和老舊國企差不多,基本都玩不轉了。

    除了,京城、長春、魔都等少數幾個電影廠還能倚靠政府生存外,其它的電影製片廠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

    就比方說什麼廣西電影製片廠、峨眉電影製片廠、瀟湘廠等等,完全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大潮,只能說還剩一口氣。

    但是,你別覺得這些廠牌完全是體制內的產物,沒有可取之處。

    喜愛老電影的大概能有一些瞭解,幾乎每家都有一兩部值得稱道的好片子。

    製作水平,其實都不差。

    問題還是出在身處體制內,天然的對市場經濟接受度不高。

    電影、電視在國內,直到二十一世紀之初,還是政治宣傳任務的傾向更多,冷不丁改商業模式,它就不是一套東西,肯定適應不了。

    再加上,從九十年代初開始,電影行業開始尋求出路,就學錯人了。

    當時,絕大多數四代、五代導演更傾向於歐洲學派,也就是文藝電影。

    在九十年代生活過的人都有印象,那時候,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國內的影響力遠超奧斯卡。

    國內的導演也都跟魔怔了一樣,拍了不少不能上映的藝術片。

    直到2000年,可以這麼說,國內可以稱得上是商業片導演的就一個馮大炮,老謀子都是玩藝術片玩魔怔的。

    可想而知,偏藝術的電影路線對上娛樂化的港片、好萊塢電影,那死的得多慘吧!

    說句公道話,後世很多人認為中國電影不行,這種不行,其實僅僅只是二十一世紀之初到14、15年,這十年的商業片不行。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其實水準是相當高。

    即便是在這十年之間,我們的文藝片水平也沒退步。

    問題還是出在商業片上,資本掌控下的電影市場進入野蠻生長的狀態導致的。

    至於當下,看看上面參加研討會的這些人就知道了。

    國內影視圈兒,從廠牌到負責人,從演員到導演編劇,就靠那麼點大的市場苟延殘喘呢,一個個窮的嗷嗷叫,然後你要把港圈引進來?

    就明著說讓我們死唄?

    可想而知,反對的聲音得有多大。

    研討會還沒開呢,就已經是暗流湧動了。

    首先,是齊磊唯一的盟友,央視鄒成斌。

    之所以說他是盟友,是因為鄒成斌是唯一讚成齊磊這番操作的。

    因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傳製作中心啊!

    如果把香港電影放進來,必然流向中傳,他能不願意嗎?

    所以,這段時間,鄒成斌就沒閒著,利用一切關係,想在研討會上爭取更多的支持。

    只不過,鄒臺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到運作出什麼成果呢,上面的電話就來了。

    明確的告訴他,不要參與,甚至要把中傳從中摘出來,起碼要是一箇中立的態度。

    鄒成斌雖然一百個不願意,可是上級指示他也是要執行的,於是很不情願的退出了。

    上面明擺著,就是讓齊磊,讓北廣去孤軍奮戰。

    可是問題來了,目前國內之所以沒有太大的輿論壓力,各廠、行業內沒有對於研討會的議題公開發聲,忌憚的就是央視。

    現在好了,央視中立了,摘乾淨了,明確表態,這是北廣和齊磊的個人想法,不代表中傳。

    那就說明,上面也是中立的唄!

    那……

    誰還怕你北廣和齊磊呢?

    11月17號,也就是齊磊從香港回來的第三天。

    華宜老闆通過一家知名的娛樂雜誌,率先就研討會議題展開了討論。

    明確表示,引入香港製片機制,對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會徹底摧毀國內電影行業。

    隨後,京城電影廠的廠長也在公開場合談起了一個最現實的問題。

    “目前,國內全民所有的影視自作廠牌有四十家,民營製作機構之中,數得上數的也有二十幾家。”

    “這六十幾家電影製作機構,分八個億的票房還是舉步維艱的狀態,這個時候再把香港同仁請進來?”

    “不是不願意讓他們進來,而是我們的體量太小了,就那麼一點票房,怎麼養活這麼多人?”

    某知名演員,“小齊總做生意是好手,可他根本不懂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