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加農炮 作品

第496章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

    這句在華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典故直到現在這個時代也沒有過時,對於現代的各個國家也非常適用。

    戎:戰爭——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

    祀:祭祀——是華國的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

    當然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國家的重大事務,在於戰爭和祭祀。

    不說戰爭,就說祭祀,肯地會很多現代人看到這句話的之後就開始批判古人是多麼的愚昧與封建迷信,但這卻只是表面意思。

    原始時代,第一位祭司使用了這種現代人嗤之以鼻的封建迷信手段,把一群人給組織起來進行農耕或者捕獵,並以此來統一所有人的思想,規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最初的部落才得以形成。

    華國古代,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利用在現代人看來是封建迷信的行給農業生產賦上了一層神聖的意義,根本不需要用著重提醒,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田地裡生長的莊稼意味著什麼。

    高坐廟堂的大人們都明白,誰要是敢在農忙的時候抽調民力,那就等死吧,當時或許沒事但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政敵以此為藉口攻訐,為了保證農業的神聖性,玷汙者必須處死。

    關於農事,皇帝都會在每天固定時間點做出表率,祭天告地,不然農業要是出了什麼么蛾子,那就等著大家造反吧。

    在現代,各個國家內部一切的大規模活動,如工業生產與軍事力量的組織,都依賴於每一個人認同國家這個虛擬的社會概念。

    這就是祀。

    一個國家有了“祀”,才能組織民眾形成一個集體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或者組織軍事力量,也就是——“戎”。

    一群互相之間都認同的人組合起來,利用“戎”與“祀”慢慢的就凝聚形成了“國家”這種事物。

    而不同的國家會使用不同的“祀”去凝聚。

    牛國以前一哥時期,“日不落帝國”這個稱呼會讓內部的凝聚力增加,牛國人人都以自己擁有“日不落帝國”子民的身份而自豪,從而國內凝聚力爆表。

    但缺點卻是致命的,在外人眼中的表現就是驕傲,而且當實力不足的時候,驕傲這個中性詞就轉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