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15章,1956激光物理年會

    “1880年,亞歷山大?貝爾將太陽光聚成一道狹窄的光束,照射在可隨聲強而振動的薄鏡面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光通信。”



    “貝爾在實驗日誌中寫道:‘我聽到光線的笑聲和歌唱聲。’它的試驗雖然粗糙,但的確是光通信的第一次萌芽。”



    “激光,讓光通信從一種實驗室的玩具變成可工程實用的技術。1951年12月,在首次發明激光一年之後,清華大學物理系激光物理中心,趙忠堯、年輕的研究生周光召,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兩臺設備之間的、由空氣傳播的激光通信,通信距離是10米。”



    1956年2月,蘇聯科學院激光物理會議。



    唐華、錢三強、趙忠堯三人參加會議,但光纖通信的論文,錢趙二人還是堅持讓唐華上臺講第一番。



    介紹完激光通信的第一個小突破,唐華在幻燈片上放出了趙忠堯和周光召的照片,在兩人旁邊,還有王大衍的大頭照。



    “科學進步和技術進步,往往不是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的成就。激光通信正是如此。趙忠堯老師是激光通信項目的實際主持人,周光召同學首次實現了激光數據通信,而王大衍教授的技術突破,我們一會兒就會談到。”



    “實現了激光載體的數據通信後,橫亙在我們面前的還有另一個難題:激光在什麼介質中傳播。”



    “在空氣中傳播的激光會因距離而劇烈衰減,而且兩個通信終端之間往往並不能直視。我們需要一種介質,讓激光在其中以極低的損耗傳播,而且還能隨著介質的彎曲而改變傳播方向。”



    “玻璃,作為激光傳輸介質有先天的優勢:細小的玻璃纖維可以彎曲而不會斷裂;玻璃纖維易於製造,使用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纖維製成通信線路的表層和芯層可以讓激光在其中全反射不斷前進。不過,常見的玻璃不能直接用於激光通信,它的損耗率仍然過大。”



    “如何降低玻璃纖維對激光的損耗率,要解決這一工程問題,就必須從它的源頭,研究光損耗的科學本質。”



    “講了一些故事和發散性的話題,下面我終於要宣讀論文了,”唐華笑道,“我的論文主要研究的是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實際上它發表於1952年3月,但為了驗證它的技術究竟是否可行,王大衍和長春光電子研究所進行了兩年多的探索和試驗。今天,終於可以很肯定地說:這個理論經受了考驗。”



    ……



    現在都1956年了,不但造出來了光纖,損耗率從20db/公里降低到10dB再進一步降低到3.3dB/公里,光纖通信線路都已經鋪開了。細細的一根光纖,從長春拉到北京,就可以滿足500路電話和3路電報通信,通話質量還明顯高於銅電纜。如果沒有光纖,那就要拉一條連芯帶皮雞蛋粗細的同軸電纜。



    唐華的論文開頭說的是最實際的三個問題:介質的介電損耗、彎曲損耗和輻射損耗。為了搞清楚這三種損耗的源頭,就得把表面現象往深了挖,一直挖到固體分子的吸收帶理論,差不多了。然後總結出猜想或者說預言:只要提高石英玻璃的純度,就可以將石英玻璃纖維的散射損耗從200dB/公里改善到1dB/公里。



    論文宣讀完,唐華下來,接著是趙忠堯的論文,他的就是激光通信/光纖通信如何實現的過程了。激光通信組的助理還有周光召、王大衍,但王大衍在長春還有科研任務,周光召在蘇聯,但被派到這邊的核物理研究所進修,現在不知道在哪個核基地裡跟著學東西。



    “果然不出所料,你所謂的論文最後都變成了產品原理介紹書。”



    唐華下臺坐在朗道旁邊,朗道對唐華說。



    臺上趙忠堯在講光纖通信系統的架構,光纖線路、信號增強、調製解調,最後講到了怎麼和城市電話網絡和程控交換機連接……



    唐華嘿嘿笑了一下。



    搞物理理論哪有搞發明有意思……我這是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工程實現-產業鋪開一體化,又好看又好用,還能順便混幾塊勳章。



    說到勳章,赫魯曉夫改了蘇聯勳章體系中“勞動英雄只授予蘇聯公民”的授予規則,唐華現在除了英雄金星,還掛著勞動金星,是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