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二十四章,世界局勢很好,無非是西方全體反華而已

    唐華預測1962年是糧食生產轉折年的另一個原因,是雜交水稻。



    在湖南省安江農校試驗田——農學部的第二基地,1960年7月,三系法雜交水稻的雙季稻試驗田收割。



    在過去的一個月,20畝雜交稻的稻田從墨綠變成金黃,葉子是金黃的,稻穗也是金黃的。沉甸甸的稻穗把禾苗壓彎了,走在田裡,都能感覺稻株比一個月前矮了一些。



    雜交稻是和20畝作為對比的傳統稻一起收割的。三天之後,打下來的稻穀堆在曬穀坪,形成兩個巨大的圓錐體,當即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左邊(雜交稻)的谷堆明顯比右邊的傳統稻大!



    “咔嚓”“咔嚓”……



    “都咔嚓完了沒有?還沒完的趕緊拍啊,拍完照,我們就要攤開來曬稻子了。”



    “產量差別都明顯成這樣了,我看現在可以立刻寫新聞稿了。”安江第二基地的主任說。



    袁隆平:“胡主任,還是等一等,等一等。海南三亞的試驗田上個月統計出來了,對比增產17%,我們這個試驗田粗測的增產幅度是20%左右,比起三亞來,只是略微提高一些,所以我要一個準確的數字。”



    三亞第一基地的雜交稻畝產是545公斤,對比的傳統稻種稻田畝產464公斤,增產幅度17.4%。



    “千斤良田”一直是農民們口中的神話傳說,1950年以來,南方水稻種植區彙總老農民們的經驗,再結合蘇聯農學的科學研究,調節光、熱、水、肥、土到最佳狀態,土質肥沃的地區,水稻產量在逐年提高。



    一片水田如果連續種植水稻上百年甚至更久,這種水田的土壤被稱為“水稻土”,是長期人工改良形成的優質水稻種植土壤。



    水稻土加上適量的化肥施用,1958年,湖南有一片雙季稻的早稻達到了965斤,1959年湖北一處公社的晚稻產量達到了980斤,這是國家統計局核實之後的國內水稻成片產區的單產記錄。



    三亞第一基地一衝就衝到了1090斤……



    三亞的雜交水稻基地其實是1954年開闢、1955年種第一茬水稻的,才過去六年,還不算是極品的水稻土。



    ……



    北京農業大學。



    丁穎手術之後,依照協和醫院的要求,在北京要多呆幾個月,以觀察手術效果,如果身體出問題了還可隨時再住院調整。



    這幾個月丁穎就主要在農業大學出沒,編寫教材、寫這5年雜交水稻研製的過程記錄,有時候也帶帶研究生做實驗。



    “丁老,湖南政務終端發來郵件,是安江基地的報告,我給您打印出來了。”



    丁穎接過有好幾頁紙的報告。



    現在如果兩頭都能找到上網(政務網)的計算機,大家都是發電子郵件而不是電報——兩頭都有計算機或者能借用到計算機的話,傳遞信息比電報快,而且省電報費,可以毫無心理壓力地發很長的報告或者文章。



    “丁主任:安江第二基地1960年早稻週期種植的三系雜交水稻,已於昨日對收穫的曬乾稻穀進行了稱重和對比。”



    “我基地種植20畝雜交水稻,收穫幹稻穀11562公斤,摺合畝產578.1公斤。作為對比的20畝傳統稻種水田,在使用相同的化肥、相同的地力以及相同的光熱水條件下,收穫幹稻穀9400公斤,摺合畝產470公斤。”



    “雜交水稻比傳統稻種增產23%。”



    “基地的雜交水稻、傳統水稻稻田,每畝均施用10公斤尿素和15公斤碳銨,在前一季收穫後補充了腐殖質,耕作前以草木灰補鉀,耕作流程也相同。”



    “雜交水稻在分櫱盛期就已顯現出與傳統稻種的差異,在有效分櫱終止後,雜交水稻生出了比傳統多大約25%的分櫱莖數。”



    “進入5月份的拔節期,雜交水稻顯示出比傳統稻種更為低矮的特點,成穗的有效分櫱多於傳統稻種。至此,我已可斷定雜交水稻的產量會明顯高於傳統水稻了,收割稱重只是證實了最後的結論,以及獲得精確的產量提高數字。”



    ……



    “海南基地是17.4%,這個湖南基地是23%,”丁穎看完報告,笑得很開心,“這個消息鄧部長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