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五十八章,尉氏縣的新書記




    現在的發達地區,比如江蘇、湖北、東北,國家政務網的觸角不止伸到省會,而是下到了地區/市一級。但是無論終端在省還是在地市,最終數據的準確度、快速性還是要靠人。



    今年和蘇聯國家計委私下交流之後,國家對農業數據的統計格外重視。



    像蘇聯那樣,官員在上級授意下篡改或刪除玉米產量數據,是絕對不能發生的。



    地區和縣各自的農業產量數據,上報和錄入時有多方統計數據印證,除此之外,地市和縣的農業產量傳遞到北京後,會和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業模型的估測數據進行對比,如發現數據偏差較大,就會啟動巡視調查體制。



    這一套體制……其實是從工業部門的管理手段移植過去的。



    ……



    “河南今年的農業產值、糧食產量。”



    國家統計局審核過數據後,河南省的農業數據最先放入國家計委的數據庫,這是全國第四個審核錄入的省份。



    唐華:“看起來比1961年有一些增產,但是……”



    李復春:“但實際上還要細分。去年河南有6%的耕地,春旱導致絕收,麥苗都乾死了。之後各地補種紅薯,趕上了夏季的降雨,紅薯有收穫,而且論重量來算,紅薯產量比小麥要高。但是紅薯是一種劣質主糧,比不了小麥。”



    總會計師:“根據國家政策,春災絕收的耕地,農民補種其他作物以避災,這些補種的粗糧是免農業稅的。所以……河南去年的農業稅徵收數下降了5%。糧食統購量下降了7%。”



    ……



    對河南的農業數據的討論不太多,因為數據不離譜。



    至於於基層的情況,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飛就在河南下縣下鄉,基層上報數據準不準,他的調查可以得出結果。



    比河南還早一週上報數據的是黑龍江。作為另一個農業大省,黑龍江的糧食產量數據出來,就讓人放心很多。黑土地經過11年的開發,耕地面積越來越大,機械化大片耕作商品糧比率高,在前幾年黑龍江是對蘇聯出口糧食的主要基地,現在黑龍江是“北糧南運”的總根據地。



    在看河南農業數據的時候,薛木橋還意識到,連續三年的農業低迷期快要過去了。



    首先是59到61年有系統地新建和改建水利工程,水澆地的比率一年比一年高,現在中原地區水利工程的完善度已經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其次是河南安徽江蘇的黃泛區治理,就要有第一批成果了。這兩年都是春季旱災、夏秋大暴雨,集中的降雨可以更高效率地衝刷土壤,然後經排水系統流走,帶走鹽鹼,很多黃泛區農場的鹽鹼地在1962年就可恢復播種作物。



    1961年11月,河南尉氏縣汽車站,從班車下來一名約40歲的清瘦中年人。



    坐著噪音巨大的蘇式大班車,從開封顛簸到尉氏縣,焦裕祿灰頭土臉地提著自己的大包,裡面是他的全部行李家當。



    “焦書記,我是小丁啊!”來車站接人的縣委同志認出了焦裕祿。



    “哦,丁武銀,”焦裕祿說,“你還在縣辦工作嗎?”



    這是焦裕祿第二次到尉氏縣工作了。第一次是1948年,在尉氏縣大營區當區長,那時候尉氏縣的工作重點是剿匪、土改、反惡霸。時隔13年,焦裕祿從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再回尉氏縣。



    這就是“工業幹部下鄉,參與縣鄉鎮領導工作,將工業化管理經驗與農村治理結合起來”計劃的一部分。



    尉氏縣位於開封、鄭州、許昌之間,不是偏僻的山區,而是個平原大縣,但一馬平川交通便利的條件沒能讓尉氏縣發達起來,它現在還是一個手頭沒幾個錢的窮縣。



    風雲激盪歲月已經過去,焦裕祿所要對面的是如何帶領群眾搞好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