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外傳9:80年代記憶之中國7大超級工程

    世紀80年代中國的7大超級工程

    一、中國西南人口遷移工程(1970~1988)

    在王朝時代,中國人口在長期和平時期不斷繁衍,遍佈整個中國的傳統行政區域——儘管有一部分土地其實並不完全適合農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根據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統計,中國6億人口中有1.5億生活在耕地匱乏的西南山區。人均耕地不足阻礙了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即便在1974年中國將糧食收購價格一次性上漲50%,對於人均耕地不足1.5畝的地區來說,農民收入的增長值仍微乎其微。

    中國高層在60年代就意識到了中國人口按照自然經濟式分佈帶來的問題,從1970年起中國正式啟動人口遷移工程,這在中國的某些地區又被稱作“易地扶貧”。遷移主要針對貴州、雲南、四川西部、湖南西部、廣西西北及廣東北部地區,此外福建省在該時間段內也實施了省內人口從山區向沿海集中的工程。

    由於中國傳統鄉土習慣以及農耕文化的影響,人口遷移工程在初期曾遇到過相當大的阻力,儘管遷入地準備了完善的生活和就業條件,移民在新居住地可獲得十倍甚至幾十倍於過去的收入,但仍有部分農民不願意搬走。至1980年後,人口遷移工程的正面效果才依口碑獲得山區農村的認可,此後工程進入了加速實施的階段。

    從1970年啟動人口遷移工程至1988年,中國一共從山區遷出了1.1億人口,其中約6000萬移居至沿海或沿江(指長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區),約5000萬移居至本省的中心城市。在18年間,中國上百座城市的規模急速發展,此外在沿海和沿江地區新建了56座中型城市。城市建設工程的急速擴展也使得中國在這期間鋼鐵和水泥產量躍居世界第一,至1988年人口遷移工程結束時,中國的鋼年鐵產量已達美國鋼鐵年產量的3倍,相當於世界鋼鐵產量第二名到第五名國家的總和。

    人口遷移工程長期佔據中國政府年度財政開支的20%,但工程的效的益遠遠大於其付出的代價。整個工程相當於中國完成了1.1億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輸送了5000~6000萬勞動力,這為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在1991年超過美國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高速鐵路工程(1987)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高速鐵路工程是人口遷移工程的配套:中國人口的跨區域流動持續活躍;遷移之後的居民假期“返鄉旅遊”會持續熱度。鐵路是綜合成本最低的人口大規模區域流動工具,因而中國從70年代起尋求引進日本和西歐的高速鐵路技術方案,並在國內完成了全套的產業鏈複製。

    1983年,北京-天津高速鐵路開工,1987年投入正式運行,在198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京津高鐵成為運動員、觀眾往返於北京和天津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樣在1983年開工建設的還有北京-瀋陽、北京-上海、北京-武漢-廣州高鐵,這三條高鐵依次在1988、1989和1990年全部開通。中國高速鐵路在短短三年間從零起步,到80年代結束時中國高鐵的通車裡程已居於世界第一。

    中國的高速鐵路採用高速輪軌方案,列車運行速度為300公里/小時,略低於日本新幹線,但得益於高標準的線路建設,中國高鐵的運行極其平穩。為了建成高標準的路基,中國進行了規模巨大的高鐵基建工程,其中包括新建兩座新的長江大橋和兩座黃河大橋。

    八十年代建成的4條高鐵並不是中國高鐵建設的巔峰,而只是個開始。在整個90年代,中國持續新建高鐵線路,至21世紀形成了四縱四橫的高鐵運行網絡,至今仍在不斷擴展。至2010年,中國高鐵總通車裡程已達到3.5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通車裡程總和。

    由於中國高鐵規模巨大,因而高鐵設備及車輛的批產量大,平均製造成本佔有明顯優勢,因而從2003年開始,中國開始對外輸出高鐵設備。在高鐵技術方面,中國高鐵的運行速度也在90年代後期提高到350公里/小時,並依據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運力需求,設置了從250到350時速的三檔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