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南柯 作品

第686章 奇襲京城

    明代的南京,又稱應天府,其作為洪武朝的都城,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六年方才竣工。

    應天府規模之大,城垣之堅固,佔地之遼闊,為我國古代都城之首(超過漢之洛陽,唐之長安,宋之汴梁,甚至超過朱棣遷都後明清兩代的都城北京)。

    京師內城範圍包括石頭城、獅子山、覆舟山、雞鳴山、清涼山與宮城(也作皇城),秦淮河最繁華的河段亦迂迴其內。內城的城牆長度據《大明一統志》、《金陵古今圖考》等書記載,周長九十六里,共十三座城門。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帝又為京城加築外郭,外城牆周長一百八十里,開十六座城門,將紫金山、觀音山、聚寶山、莫愁湖以及幾乎整條秦淮河環抱其中,形成堅不可摧的三層防線(外城、內城和宮城)。

    然而,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大最堅固的京城,同樣存在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佔地實在太大,城牆實在太長,城門實在太多(比起南京的十六座城門,後來的北京只有九座城門),城門與城門之間又都有一定距離,一旦有敵人來犯,要想守住每一座城門,就需要在城內屯駐大量的軍隊,來守衛長達一百八十里的超長防線。

    京城駐軍十二萬,包括六萬城衛軍和六萬禁衛軍(禁衛軍又分為十二個親軍衛,每衛下轄5000人)。此時,由於徐輝祖前往淮北會戰,建文帝臨時將城衛軍編入應天新軍,隨同徐輝祖開赴淮北。

    於是城中就只剩下六萬的禁衛軍。

    當藍橋的奇襲隊逼近至城東的麒麟門下,恰是那一日的正午時分。

    火辣辣的日頭從頭頂直射下來,照在戰士們的甲冑上、盾牌上、刀槍上,反射出刺眼的強光。

    三萬人的方陣好似一片巨大的黑雲,由遠及近地壓逼城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

    之所以選擇正東的麒麟門,一方面是因為在麒麟門內,也就是紫金山的南側,有大片的開闊地,適合集團軍作戰。

    而另一方面,由於內城東側的朝陽門正對著麒麟門,一旦麒麟門失守,朝陽門將立即暴露在兵鋒之下。

    皇帝和嬪妃所居住的皇宮,就位於朝陽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