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染衣 作品

第九十二節 南京

    說了聲:“走吧”。

    轎子沿著大路行進,走過從貢院之後市面變得熱鬧繁華起來。

    天氣晴朗。春天溫暖的陽光從藍澄澄的天空中斜照下來,把左邊一排房屋的陰影,投在寬敝的、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上,投在行人的身上。這條南京城裡的主要幹道原本很寬“雖九軌可容”自從萬曆年以來,人口增長很快,買賣興旺,接到兩側的民居、商鋪紛紛侵佔官道,漸漸得道路就變得不那麼寬闊了。加上街道上行人眾多,使得道路愈發的擁擠。

    接到兩側的鋪面一家挨著一家。密密麻麻的。店鋪大多房簷不高,門面寬廣:店頭的黑漆招牌上寫著“綢絨老店”、“網巾發客”、“杭粉名香官皂。。、“川廣雜貨”、“西北兩口皮貨發售小“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內廊樂賢堂名書發兌”、“順昌號通商銀鋪”等類字樣,有的還是金粉鑲嵌的。街道上,乘轎子的、騎驢的、

    步行的人,熙來攘往。

    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麋集在官廊內、塌房前,叫賣展示著貨物,和顧客們討價還價。來自各地的士紳大戶,儒生士子,在門前掛著燈籠、養著各種生鮮hua朵的茶社裡高談闊論。茶座裡座無虛席,生意興隆:酒樓上人聲鼎沸,笙歌盈耳,隨風飄散著哧哧的豔笑和酒餚誘人的濃香……

    街道上、店鋪裡的口音,也不再是全然是通行南北的南京官話,南腔北調的口音充斥其間。除了來自徽州、江北、山東等地到這繁華之地討生活的小百姓,操持各地口音的人群中又多了許多衣著光鮮的縉紳大戶。明末社會的動盪和戰亂,遼東的敗局,貴州奢安之亂,各地層出不窮的各種“民變”使得當地的縉紳們紛紛來到社會秩序安定的江南,在這溫柔鄉銷金窟中來避囂。他們大多攜帶著一大家子的家眷奴僕和許許多多的金銀財寶,在南京城裡城外買房置地,過著紙醉金迷糜爛生活。

    端坐在轎子中的這兩位元老,此刻的心情各不相同。周洞天對南京的繁華頗為吃驚在他看來,這裡與杭州相比毫不遜色。看來“首都效應”在這大明的留都還是相當顯著的。如此繁榮的市面,顯然不是僅僅依靠南京本地的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