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你慢些走 作品

第280章 馬靜雯的補課

 尤其是馬靜雯說起國黨這個五屆大會的時候,提到常凱申一再提起過“和平”、“犧牲”的原則,即:“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刻,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這就是支撐汪精衛投降的原則。

 但他又聲稱:若到了和平絕望的時期與犧牲的最後關頭,則“當聽命黨國,下最後之決心”。

 這時國黨對日妥協的外交政策才開始發生相當程度的變化。之前都是不戰,避戰。

 從民間角度來看,以胡適為首的公知、精英就提倡投降。

 從軍閥角度來看,張學良為保存實力,聽從常凱申的命令避戰。

 從華夏領導人的態度來看,最先展現不戰、避戰,甚至投降的,就是常公凱申。

 一九二八年濟南慘案,揮師北伐的常公凱申,就在自己的鼻子底下,公然坐視蔡公時等十七名外交官被日軍殘殺。

 五月三日,日軍在常公凱申及其率領的北伐大軍眼皮下,殺害濟南軍民一萬七千餘人。

 常公凱申命令北伐軍不得抵抗,其中就有因常公不得抵抗的命令而被俘的五千多軍人。

 當晚,常公凱申毅然率北伐大軍悄然挺進出濟南城,轉進黨家莊,然後才連夜給日軍寫了封信,說昨夜是誤會,貴軍不要生氣......

 沒有常公珠玉在前,哪來的張學良不抵抗?

 “繞道北伐”就是這麼來的。

 北伐軍所謂北伐,是為了統一華夏,滑稽的是外國軍隊在前,統一華夏的大軍卻在日軍鼻子地下轉進了。

 最可憐的就是蔡公時!

 他當時大罵日軍禽獸,說華夏人可殺不可辱。

 結果被日本軍官劈頭一個大嘴巴,說:“你就是活該被辱的,常凱申都不敢罵我們,把你送回去,常凱申就會殺了你!還得向我們道歉!”

 賀遠覺得,這日本軍官沒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