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蘿阮煙 作品

第九章 今月曾照古時人

  想著這些都是自家兒子的功勞,於是還把多出來的三文錢賞給了李凌峰,讓他買零嘴吃。

  李凌峰無奈的搖搖頭,自己留了一文,把另外兩文給了李思玉。

  “阿姐,伸手。”

  李思玉乖乖把手攤開,兩枚銅錢赫然出現在手心裡,她有些驚訝的抬頭,卻正好看見李凌峰對她悄悄的眨了眨眼。

  李思玉眼眶一熱,眼睛有點像小白兔,紅紅的。

  她之前雖然繡了些繡品,但因為沒有好的布料,再加上繡工也還不到火候,一副繡品繡兩三天也只能賣個十文錢,好點的十二文。但是那些錢最後都交給了張氏,按道理來說,這兩文錢才是真正意義上屬於她的錢,她心裡自然觸動。

  這是弟弟賺的,娘給了三文給弟弟零花,但弟弟卻給了自己兩文……

  時間飛逝。

  一轉眼,家喻戶曉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就隨著桂花香一起到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凌峰在現代的時候,曾在詩詞典籍上讀到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時讀這兩句詩還沒有多少感慨,如今切身體會,也不免有些唏噓。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村裡家家戶戶都會祭月、賞月、吃月餅和飲桂酒。

  如果是在城裡,還會有賞花燈,逛廟會,猜燈謎等娛樂項目。除此以外,不少文人才子,騷人墨客更是會參加每個地方的“中秋夜宴”,聚在一起賞月飲酒,吟詩作賦,美哉妙哉!

  大夏朝的中秋習俗和我國明清時期相似,賞月活動對於瓜果有“其祭果餅必圓”的要求,而且各家各戶祭月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的方向“向月供而拜”。

  陸啟泓的《北京歲華記》中就有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在《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言:“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與今人過中秋不同,古人對中秋節是很重視的。

  所以一大早,當李凌峰還在夢中,張氏就和幾個妯娌忙前忙後了,除了準備祭月的月餅瓜果,還要準備晚上的團圓飯,以及香火紙錢,以便於祭拜先祖等等。

  吃過早飯,李凌峰就用自己的小揹簍揹著鐮刀,趕著幾隻鴨子出門了。幾個叔伯家的堂兄也放牛的放牛,砍材的砍材。李凌峰因為年紀小,只有讓他放放鴨子,打打豬草,採點米湯菜喂兔子啥的。

  鄉村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等李凌峰迴家的時候,家裡歡聲笑語一片,李凌峰還沒進家門口,就聽見了四嬸爽朗的笑聲。待進院門,就看見一個身材高挑,體態均勻的男子正在院中逗弄比自己大一個月的小堂哥李仲安,這也是李凌峰第一次見他在這個世界的四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