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蘿阮煙 作品

第六十八章 院試“加時賽”


                 李凌峰洋洋灑灑的寫滿了一張信紙,其中不乏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等鼓動林老闆和他一起把生意“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的言論,滿滿一大篇,搞得像“傳銷”一樣。

  老林可是他生意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把手”啊,不下點猛藥,好好用語言渲染一番,萬一林老闆真的天天去釣魚,那他豈不是成了光桿司令?

  自己招兵買馬還要慢慢培養可信賴之人,這也需要時間啊,哪裡有直接甩給林老闆更“得心應手”。

  不過想到此處,李凌峰還是沒忍住心思一動,自己現在已經不是當初的小豆丁了,確實也該有個班底了。

  李凌峰將寫好的信紙整整齊齊的裝入信封之中,天下大勢,時勢造英雄。

  這盤棋,也該落子了。

  把信用臘封好,李凌峰叫來了客雲來的小二,打發了一些賞銀,讓其拿著信去驛站寄出。

  小二得了賞銀眉開眼笑,完全沒想到住在次等房的客人,還有如此手筆,當即樂呵呵的拿著信送去驛站了。

  李凌峰絲毫不在意小二那不可置信帶著懷疑的眼神,男人的自信要和實力成正比,否則,那就真的成傻叉“裝逼”了。

  小二收了賞銀,出門的時候比平時都溫柔了不少,還貼心的給李凌峰輕輕關上了門。

  見小二離去,李凌峰復又坐回桌邊,取過自己剛剛買的算經和兵法津津有味的看起來。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一轉眼,三天的時光悄然飛逝,李凌峰那天回到客雲來後就沒再出去過,三天的時間都在客棧裡安心備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大夏朝的院試三年之內兩次,每次考校兩場,考試內容與縣試和府試大致相同,其他地方卻有所不同。

  比如,院試的第一場在錄取人數上,應當為最後取秀才名額之一倍,而且不同於縣試府試的是,第一場考試只寫坐位號,不寫姓名,稱之為“草案”。

  而在第二場覆試後,拆彌封,就得寫姓名了,而且通過第二場,也即考過了院試,考上的的童生則被稱之為“生員”,俗稱也就是“秀才”。

  考上“秀才”,那才算是有功名在身了,還可以享受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大夏朝秀才也分有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為“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也是有一定名額的;其次便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而且,如果有考生在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場考試中,均為案首,則俗稱為“小三元”。

  如今,李凌峰已經連中二元,能不能一舉拿下“三元”,是騾子是馬,也該拉出來溜溜了。

  除此之外,院試與其他兩場考試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那就是院試是由“學政”主考,並非由本地的官員主持。

  今年鎮遠府主持院試的學政是由皇帝欽派的翰林充任,身份等同欽差,學政一般是每州設一人,連任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