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蘿阮煙 作品

第八十一章 心事

  一共四篇文章,李凌峰看過題後就開始構思如何下筆,直到午時才將第一篇夏經文寫完。

  接下來是詔、判、誥三種文體,李凌峰吃晚飯後復又開始一一作答,直到夜深人靜,蠟燭燃盡,才滿意的停下了筆。

  ……

  在號舍內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凌峰考完了第二場,休息一日後,又開始了第三場也就是鄉試的最後一場考試。

  今天也是農曆的八月十四,中秋節前夕,李凌峰坐在號舍中,等待著明天第三場的“經史”與“策論”開考,也思念著家中的親人。

  第三場的經史和策論題除了要求考生用大夏經義文體撰寫外,與院試時的“治水”的策論要求不同,還要求考生需結合經學理論發表議論或見解。

  上次是治水,這次的文題則更偏向政治,問的是為政之道。

  說到政治,李凌峰倒是想起了一個人,也就是唐紹儀,中國歷史上對唐紹儀這個人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政治生涯可謂是相當璀璨了。

  唐紹儀對大勢所趨有著極強的敏銳和準確的判斷,同時,他教會了李凌峰一個道理,那就是政治其實是一種“平衡之術”。

  “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政治就是講究平衡,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帝王之術,都少不了平衡二字,如何用人,如何制衡,才是一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以及內部進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除此之外,為政之道還離不開百姓,除了“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外,還在於“立法典民”,要知道“世無無法之國而能長久者”,所以為政之道自然也離不開法律。

  李凌峰結合大夏朝的實際,將自己作為現代人的思想雜糅在答案中寫在稿紙上,當然,他不會作死的在考卷上寫什麼“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類的言論。

  鄉試的卷子不是皇上親閱不說,且就算是皇帝親閱,他也不能就這麼堂而皇之的說出來。

  很多東西只能徐徐圖之,為了不讓自己鄉試落榜,他寫的答案已經算是很保守了。

  第二日,也就是鄉試的最後一日,李凌峰將自己所寫的答案一一謄抄在卷子上,然後在號舍中等待著胥吏前來收卷。

  今日築城又是難得的出了太陽,只不過如今已經西沉只剩餘暉,晚霞行千里,染紅了半邊天。

  鄉試的成敗,在此一舉。

  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還是今年止步於此,三年後捲土重來。

  很快就能見到分曉。

  隨著最後一聲鐘聲響起,鄉試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眾學子從號舍裡走出時,都忍不住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這些日子裡他們不知道為考試抓掉了多少把頭髮卻領不到國家發的“禿頭津貼”,在號舍裡的桌案前坐的屁股都生了痦子卻不能貼一張膏藥,生怕下場考試搜查時被勒令當眾揭開。

  如今好不容易考完鄉試,往死裡愁眉苦臉的眾人如今都換了一副面容,感覺離開貢院時見街道邊茅廁飄過來的米田共味都是那麼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