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蘿阮煙 作品

第119章 穩如老狗

  幾方人馬夾雜著皇家的各個勢力,前朝後宮緊密聯繫在一起,雖然皇帝還算是能總攬全局,掌握住朝中的局勢,但除了皇帝,還有太后、長公主以及各宮嬪妃,簡而言之局勢複雜。

  隨著會試開考,京裡的這些個官員也紛紛躁動起來,送名帖的人也有不少,不過收名帖的人卻也不多,通常是學問和家世都不錯的人,二者兼備,才能得這些個官員的青眼,畢竟朝中有人好做官,出身太低,一般來說所能達的高度也是有限的。

  所以,儘管在雁山上李凌峰憑藉贈予念奴的一首詩成功出圈,才華驚豔了在場的大部分人,但是由於這是同輩之間的聚會,而且李凌峰出身實在太低,說實話,那這個富家子弟也看不上。

  因此,除了來找他做“小抄”的蔡文濱,李凌峰沒有收到一張拜貼,不是他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反正他自己覺得樂得自在,絲毫不把這種事放在心上。

  直到農曆二月十五,陽春時節,李凌峰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場考試,京師才撥開雲霧見了太陽,天氣清新,初雪化作水順著青黑的瓦片從屋簷上低落,彷彿剛下了一場雨。

  會試的第三場考試考的是經史時務策一共五道,當李凌峰翻開題冊的時候,免不得露出會心一笑,五道題中正有他所預測過的時務策,很顯然,朝廷更關心的是銀子的問題,所以李凌峰說的“浮費彌廣”果然被出成了今年會試的考題之一。

  “利入已浚而浮費彌廣”。

  看著題冊上關於朝廷冗費的問題,李凌峰的腦中突然出現了曾經在書上所看見的蘇軾制策,皇帝若曰:“田野雖闢,民多無聊。邊境雖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費彌廣。軍冗而未練,官冗而未澄。庠序比興,禮樂未具……”

  蘇軾的質問可以說是經典,不僅詳細論證了皇帝的話,而且根據其提出的諸多問題進行了一對一的解答,不得不說,給了李凌峰許多啟發。

  既然是自己破過的題,也曾著多篇類似的文章,李凌峰只覺得這些題答起來得心應手,所以他自己也如魚得水,穩如老狗。

  這間小小的號舍內,李凌峰坐在桌案前遊刃有餘的做文章,而在別的號舍裡,不少當日在尋梅宴現場的人卻有點傻眼,他們先是覺得題冊上的題目眼熟,隨即絞盡腦汁去會議,待思緒飄飛到記憶中的那個時刻,卻是忍不住有些想罵娘。

  這尼瑪,不是擱在扯犢子呢嘛?

  朝廷要打仗,不考軍備,地方天災不斷,不考治理,朝中官吏各自為黨派,不考革新,你考個“浮費彌廣”?

  一眾京中子弟看著題冊皺起了眉,不明白朝廷的用度有什麼可“浮”可“廣”的,畢竟他們不少人是世家大族,多少年的底蘊,一?看就不像是缺銀子的,更何況這“浮”和“廣”出來的銀子,不知有多少是進了他們的腰包,他們當然會奇怪。

  奇怪過後,就是少不了的詫異。

  並不是覺得李凌峰猜中了題目有多有才,而是會試的題目與大夏的時政息息相關,要不怎麼能問策呢,他們的驚訝在於透過猜題一事察覺到了李凌峰一個遠隔兩千裡遠的邊陲小鎮出來的“農家子弟”,對於時政居然有這樣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