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 作品

第195章 自然科學

  他可不敢小覷這群古代的道士,特別是活得長久的老道士,這些人比玩計謀的謀士還可怕。

  越是瞭解他們,越是覺得自己孤陋寡聞。

  “師叔,天象既然影響了天氣,那冀州可能就會出現旱災,是嗎?”

  秦末說完,聲音有些輕微的顫抖。

  因為,他是知道歷史上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出現過各種自然災難,這也間接導致三國割據一方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統一的原因之一。

  于吉繼續說道:“你猜得沒錯,不僅僅侷限於冀州,其餘州也有可能會出現旱災。且旱災過後必有洪災,而洪災過後必有瘟疫橫行,若是不及時採取措施,恐怕......”

  聽聞此話,秦末陷入沉思。

  東漢末年大瘟疫時間:公元204年至219年這段時間為重災區,以長江以北疾病為元兇,流行性出血熱(疑似)死亡人數約2000多萬大瘟疫。

  人口直接減少了差不多一半,這是什麼概念,東漢末年人口統計約有5000萬,到了三國時期人口只剩下約800萬,這是歷史事實,連打一場大仗,雙方也只有接近上萬人的規模。

  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東漢三國是氣候由冷而暖的轉型期,期間存在旱災高發期,發生過特大旱災;當前氣候正處於變暖轉型期,如今雖然才185年,馬上186年,這還是世家導致的百姓吃不上飯。如果因為自然災害導致天下百姓又吃不上飯的時候,恐怕又會陷於新的混亂局面,而這個局面比黃巾起義更加難以控制。

  很快,秦末便想到了後世應對和治理旱災的種種措施。首先旱災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農業減產耕地面積減少生態環境惡化。

  其應對措施中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

  而這一點,秦末也不禁為自己先前把水車的製作方法公佈在報紙上,而感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