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美 作品

第 416 章 放魚餌

六阿哥就給大家介紹:“目前設計的線路是從太原出發,進入河南境內,在開封的東北方向過黃河,然後進入河北。造黃河大橋目前有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個就是造墩子橋,全長五十里,高十餘丈。”




四阿哥聽了忍不住皺眉:“五十里?”這要花多少錢啊!怪不得說費錢呢。




六阿哥點頭:“是,這麼費勁是因為黃河是懸河,是地上河,這橋隨著河堤地勢是一個拱形的,所以全長就很長,這是預備著將來黃河改道設計的。”




大家都皺眉,花錢是其次,關鍵是黃河這條母親河的脾氣不好,最最最關鍵的是,開封旁邊那一段河岸很危險,歷史上好幾次黃河決堤都是從這裡開始的,歷朝歷代都對這裡進行加固,堤壩比一座小山都壯觀。




弘暉問:“就不能從別的地方修嗎?非要走開封那一段?”




“不走就要繞個大圈子,還是要過黃河,過黃河是避免不了的,而且這圈子兜得太大別說一二百萬的銀子,就是五六百萬都難說。”




海棠問:“那第二個呢?不是說有兩個辦法嗎?”




“第二個是浮橋船,就是用鐵船鋪上鐵軌,平時就固定在河面上,一旦有船經過或者是洪峰冰凌過來,立即拆開靠岸。看著是很方便,但是有個很難把握的地方就是水位,豐水期和枯水期船位如果和岸上的鐵軌高低不一樣怎麼辦?所以工部上下還是覺得修墩子橋的辦法更好一些。”




海棠接著問:“有可靠的工匠嗎?”




“有,現在他們正在用木頭做個小橋的樣子,在上面放石頭試一下承重,然後再拿去給汗阿瑪看。這種是用橋墩做支撐,橋墩需要用大磚且耐水耐腐蝕,需要特意燒製,要在枯水期施工,南方有類似的橋樑,也算是有成熟的經驗。不過根據那些老把式們說,這橋就算是建起來了,在黃河那地方頂多用二百年,多了就不行了。”




十四問:“為什麼?”




弘陽回答:“因為那是地上河,河水攜帶大量泥沙會在橋下的墩子邊形成瘀堵,就算是積極清理也是累年增高,對兩岸堤壩的沖刷擠壓就更嚴重,對兩岸防洪也有很大的威脅。”




六阿哥說:“這是其中一方面,重要的是這是磚頭做的,就怕磚頭到時候沒粘性被風化了,大火車過一趟那聲音震得各處落灰,要是強行用下去,早晚必出大事兒,所以要在附近重修大橋。”




十四點點頭:“也就是說這橋二百年後必是要修的。”




六阿哥和海棠點點頭,六阿哥說:“這件事是大事,如果幹成了比當年修京杭大運河也不差什麼了。先前山西的富商說是捐資一百萬銀子,現在聽說一百萬不夠,又說這路不僅僅是山西用,河南和河北也在用,就吆喝著讓河南河北的富商也捐錢。




河南河北的人不想捐,修這條路的目的是山西的富商想向京城運貨,山西的東西多啊,比如煤鐵這些東西。但是河南河北沒什麼東西往京中運輸,就不甚積極,後來民間這些富商串聯,如今三地加起來




一共有一百八十萬兩銀子了。汗阿瑪的意思是要建造的。”




海棠說:“汗阿瑪說過從內帑裡面拿二十萬出來,補足二百萬。”




四阿哥說:“這畢竟是第一條大鐵路啊!”老爺子這麼要臉的人,如果在史上濃墨重彩地記一筆“康熙年間第一條跨省鐵路”對老爺子來說是功績,所以他心裡是盼著這條路能修好。




十四追問:“二百萬能修好這條路嗎?”




六阿哥看著海棠,海棠說:“預算是夠的,但是要看實際。實際中每天工人吃喝拉撒都要花錢,裡面各級要剋扣,雁過拔毛一般,十兩銀子放下去,有五兩用在正事上都謝天謝地了。”




這時候外面高無庸進來問:“福晉打發人來問爺,晚飯擺在哪兒?”




四阿哥想擺在園子裡,但是冬天有些冷,就說:“那邊花廳裡放上屏風,咱們四家簡單地吃一頓吧。”




這種場合侍妾們沒資格來,兩個側福晉也只能站著侍奉。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飯,四阿哥帶著弘暉送客。




十四阿哥磨蹭到最後問四阿哥:“您說我要是去汗阿瑪跟前接下修路的差事,如何?”




四阿哥的第一反應是不同意,他說:“盯著這事兒的人多著呢,這事兒要是辦出彩了當然各方讚譽,但是要是辦錯了,就怕往後再接不到大差事了。我的意思是你先接點簡單容易的練練手,別一上來就弄這麼大的場面。”




十四不太高興,應了一聲,拱拱手就走了。




弘暉看著十四家的車隊走遠跟四阿哥說:“阿瑪,十四叔不會就這麼放棄的。”




四阿哥嘆口氣:“他這是被寵壞了,他要是把這差事接下來,最後幹活的就是我和六叔九姑媽。”




畢竟十四的差事辦砸了德妃那邊把孩子們叫去只要開口,這上面的哥哥姐姐就要給他兜著。




弘暉問:“那他能接這差事嗎?皇瑪法樂意嗎?”




“誰知道呢?”畢竟老爺子的心思難猜啊!




四阿哥說:“如今這時候特殊,你二伯那邊不知道怎麼樣,你這些叔叔們各自守著一攤子事兒,這時候誰能帶著自己的人馬把這大事兒辦成了,必然是你皇瑪法心目中能辦大事的人。”




說白了,每個皇子手裡的人手就是個小朝廷,說難聽點,要是老爺子今晚上駕崩,明日就能想重新拉出一班君臣來,朝廷從不缺人。




十月過完就是十一月,各地的地方官開始進京拜年,因為有大運河,所以江南官員來往很方便,在十一月初德妃就收到了桂枝的信,她要來京城過年,過完年後再回蘇州。因為公主想回京還要請皇帝批准,所以德妃急匆匆地去找康熙商量。




康熙也好說話,讓通文墨的宮女替德妃寫了封信送江南去了。




德妃就開始掰著指頭算日子,盼著小女兒全家來京城。




十一月下旬桂枝一家就到了京城,第二日就抱著孩子去園子裡拜見康熙和德妃。




四福晉他們也提前來等著相見,把家裡的女孩們都帶來了。




桂枝帶著兒女過來拜見,秀英也一起跪下磕頭,再站起後,和旁邊比她矮一點的瑩瑩站在一起,大家都哈哈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