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 作品

第164章 和談下

 沒辦法,秦國又不是燕國,兩國哪怕和談,秦國也不可能像燕國那樣把戰俘們的家眷送來。

 沒有家眷在身邊,投奔過來的俘虜沒準過不了幾天就會跑回秦國,因此田秀在徵集俘虜時,只能優先選擇那些沒有家眷或者家眷很少的。

 相比田秀忙著抓俘虜補充趙軍戰力,信陵君要冷靜的多,他僅僅是在戰俘中挑選了一些自願回到魏國的魏人,其餘的韓人、楚人、老秦人他壓根沒興趣。

 聽說了信陵君只要魏國的俘虜之後,田秀還大方的把3000個加入趙國的魏人還給了信陵君。

 這一戰魏軍出力不小,田秀也不能吃相太難看,總得分點戰利品給魏國,這樣也能讓信陵君好交差。

 幾天時間過後,田秀順利的在戰俘營中挑選到了四萬多名自願加入趙軍的秦軍俘虜,這些人中有一半都是來自關中的老秦人。

 對於這些俘虜,田秀並沒有選擇將它們分散打散到各營中安置,而是集中將他們集合到了一起。

 集中到一起確實容易引發俘虜們的集體叛亂,但好處是也能更容易讓他們歸心,把他們分散打亂這些人難免會受到趙軍的歧視,更容易激起軍隊的混亂。

 不過田秀也並不是對這些俘虜充足信任,他命令這些俘虜之間互相監視,嚴防有人逃跑,並且向俘虜們做出許諾,他們來到趙國後不會受到任何歧視,趙國會給他們分配田畝,表現好的還能得到女人做妻。

 這種大棒加甜棗的方法,很快讓這些歸順的秦軍戰俘安下心來。

 田秀忙著收編戰俘的時候,趙孝成王六年8月20日(公元前260年),歷時半個多月的洛邑和談大會正式結束。

 六國之間成功議和,而後六國共同制定了一份盟書,這一份盟書中約定了各國在戰後的利益劃分。

 各國在盟書中約定,自會盟成功之日起,立刻停止一切敵對行動,各國軍隊退回各自國家。

 盟書約定,秦國和韓國爭奪的上黨由雙方平分,上黨原來的百姓可自行決定去留。

 盟書約定,秦國交還原先佔領趙國的離石、皋狼、交邑、文水、茲氏等25城。趙國則釋放所有被俘的秦軍戰俘。(關於這一項,雙方進行了長達三天的唇槍舌戰,起初趙國希望雙方的領土退回到惠文王元年,按照惠文王元年的版圖,趙國的版圖將大大向西部延伸一直到達上郡(陝西榆林),這是秦國萬萬不能接受的,最終,雙方經過激烈商討後,秦國承諾歸還上述原趙國失地。)

 盟書約定,楚國止步於郢都,郢都歸還楚,楚國三年內不得主動進攻秦國,作為交換秦軍將無條件釋放全部秦國戰俘。

 盟書約定,秦軍退出魏國境內並釋放全部戰俘,作為交換魏國不再向秦國索取河內以及河東失地。

 盟書中還約定,陶邑周邊十五城劃歸齊國,秦國放棄對陶邑的所有權,而齊國則釋放被俘虜的秦國官吏。

 這份長達字的盟書中,約定了諸多事項,不過絕大多數的都是對各國戰後利益的分配。

 非常明顯,這份盟書趙國佔了天大的便宜,相比於其他六國幾乎毫無所獲,趙國可以說斬獲頗豐,不僅和秦國平分了上黨,還奪回了離石要塞周邊25城的土地。

 而最慘的莫過於魏國,相比於韓國什麼都沒有收穫,當然也什麼都沒損失。魏國不僅損失了大量士卒,還徹底丟失了河內、河東的主權。

 以至於盟書傳回到大梁後,魏國上下都氣憤難平,此時整個魏國都有一種被趙國耍了的感覺。

 魏王親自給趙王寫信,希望趙國能夠將上黨之地拿出來和魏國平分,這一項提議遭到了趙王的嚴詞拒絕,魏國上下頓時暴跳如雷。

 趙國在和談中得到的分明是戰勝國的待遇,魏國作為趙國的盟友,非但沒有得到等同待遇,反而損失了大量土地、士兵,這讓魏國君臣恨得咬牙切齒髮誓要報復背信棄義的趙國。

 而趙王和負責和談的平原君,都對此不以為意,在他們看來此戰出力的主要是趙國,魏國還在關鍵時刻向秦國投降,趙國沒有追究魏國的責任就算不錯了,魏國竟然還想要找趙國索取領土?

 對趙國不滿的不光是魏國,楚國同樣不滿,楚國認為這一仗他們出力也並不小,楚國完全是為了趙國才加入戰爭,可戰爭結束後,趙國只顧著為自己爭取利益,完全不顧盟友死活。

 尤其是在看到趙國從秦國手上得到了離石要塞,這讓僅僅得到了一個殘破不堪的郢都的楚國更加氣憤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