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鍾會

  漢朝是有治學從事的,蜀國為了培養人才,在地方上設立了典學從事和勸學從事。

  典學從事的地位略低於刺史,總領一州的學政,而勸學從事就更低一級,算是個幫手。

  曹髦開口說道:“朕繼承先祖之遺志,開疆擴土,行大一統之事,州郡增加,卻少實幹之才,朕欲效仿後漢之制,在各地設學官,總領學政之事,不知諸位意下如何呢?”

  曹髦這麼一開口,眾人便明白了這次要商談的是什麼。

  他們皆看向了鍾會。

  以往,鍾會向來是最先開口,不太給別人機會的。

  鍾會迎著眾人的目光,輕聲說道:“諸位,陛下問政,何以不答?”

  眾人這才說起了各自的想法。

  張華的想法就很簡單,他希望能效仿蜀國的制度,設立典學從事,勸學從事,以及治學從事,分別對應州,郡,縣。

  將學政分離出來,交予這些人管轄。

  另外,還要給他們分配足夠的學吏,由他們來負責當地的教育事業。

  張華曾經去過蜀國,故而對那邊的政策很是瞭解,他基本上就是照搬了當地的政策,又加了點自己的東西。

  其餘幾個大臣卻覺得不妥。

  堂堂大魏,豈能去用蜀國之政呢?

  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人覺得可以將此事交給地方,由郡守縣令分別設立和安排,直接納入地方體系之中。

  也有人覺得教育還是要握在廟堂這裡,不能交予地方。

  刺史是不屬於地方體系的,刺史是監察體系。

  曹髦很是認真的聽著他們講述。

  直到眾人先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鍾會方才清了清嗓子。

  “張華的想法是有可取之處的。”

  鍾會這麼一開口,滿堂皆驚。

  鍾會竟然開始同意張華的政策了??

  見鬼了!!

  鍾會又說道:“但是大魏跟蜀國的情況不同,不能照搬,州學官是沒有必要的,蜀國不過數州,郡與郡相近,故而可以用一個學官來總領州學政,但是大魏不同,不同郡的差別巨大,無論是從人口,富裕程度等諸多方面來看,郡與郡的差距都不像過去的蜀國那般均衡可以設典學從事,應該治郡,勸學從事,可治縣。”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至於隨官吏的數目,應當按著規模來區分,若是大縣,就設大從事,若是小縣,便設小從事,郡亦然”

  “縣從事可以直接交予地方縣衙來進行安排,廟堂若是硬要插手,光是委任完成,就不知要耗費多少時日,地方學政作為縣令等人的重要政績,他們來做這件事,也定然不會出太大的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