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尋「道」

  我問:“有吃飯睡覺的地方足夠了,為什麼要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修身之時,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沒有深宅獨戶,怎麼能做到這些?買了深宅獨戶,不招收僕役,不準備用具,如何能支撐起家的運轉?招聘了僕役,準備了用具,不立下家規的話,如何才能管理好他們?”

  我笑了:“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

  “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慾而自寧。”

  “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

  “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這些都並非是修行之術,但不知為何,對於修行頗有裨益,所以我便記了下來。

  陽子居有些慚愧:“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這些東西對於修行有好處,那如果讓一個人一直這麼生活,那他會不會感炁呢?

  我問陽子居:“安居何處?”

  陽子居道:“沛。”

  “正好相伴同行。”

  陽子居很高興,與我結伴而行。

  我們行至難水,乘船而渡。

  我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

  我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到都給他讓座,船主見到不僅親自奉茶,還送上茶巾。

  渡過難水之後,我們騎上牲口繼續前行。

  我嘆了口氣,道:“剛才看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

  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

  “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

  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的態度,變得不卑不亢起來。

  我贊:“有進步!”

  “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

  “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於道矣!”

  說到這,陽子居如獲至理,朝我深深一躬。

  他不知道,我想讓他用這種方式,嘗試去貼近道,用這種取巧的方法,試圖感炁。

  不過,雖然我口口聲聲說這種順其自然更貼近道,但其實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道」是什麼。

  它是真實存在的嗎?

  又或者是某種精神意志之類的東西?

  它的存在代表著什麼?

  想著想著,我突然想起了當初那個火球。

  我和尹喜都遇到過的火球。

  它會是「道」嗎?

  我不清楚。

  我曾以為「道」是一種規則,它即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

  但後來我發覺我錯了。

  「道」遠比我想的要更加深刻。

  「道」是推動宇宙運行最根本的法則,是“天”的意識,它不受時空的限制。

  意識又分為意和識,意是思考,是基於概念達成目的的過程;識是感受,就是詮釋概念的過程。

  人有意識,而天也有意識。

  意識並非物,天的意識和人的意識沒有分別,都從於道,人的意識和天的意識是糾纏一起的,所以人的想法一定有天的烙印。

  而命運同樣也不全由人掌握。

  當我們去思考“道”時,它從一個巨巢中生生不息,於是萬物生;當我們去感受它時,天人合,於是萬物靜。

  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無時無處不在,它超越時空,即在變又不變。

  可我尋不著「道」。

  外界皆傳我是道家祖師,可是誰又知道,道家祖師自己也在尋找「道」。

  自己的「道」。

  人族的「道」。

  天下的「道」。

  前路茫茫,我堂堂老子,只看到了一片無邊的大霧。

  大霧之後是天高海闊還是一片苦海,我不知道。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